当千年秦韵遇上诗魔白居易,会擦出什么火花?
8月3日至4日晚,原创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在渭南大剧院精彩上演,整场演出融合关中方言、唐诗意境与秦风古韵,带来“古典诗化,现代表达”的沉浸式体验,赢得观众阵阵掌声与热烈喝彩。
演出现场
本剧由中共渭南市委宣传部、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出品,渭南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精心创编,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演出,分为“临风少年”“嵯峨岁月”“躬耕渭上”三幕,讲述白居易初入长安、母丧归乡、躬耕田野的真实历史,展现了诗人扎根民间、心系百姓的精神世界。
全剧以“诗化形式作现实主义的表达”为艺术追求。创作者在剧中大胆尝试将“诗”作为整部作品的灵魂,通过对唐诗意境的深入解读和戏剧化的叙事重构,在故事和人物中找寻古典的“诗意之美”。剧中大量对白借鉴秦腔道白,以关中方言演绎古韵,使语言的质感与诗意自然融合、独具风貌。舞台上的“秦音秦语”,既保留了古典的文化气息,又让观众产生极强的方言认同与地域情感共鸣。
演出现场
音乐风格上,本剧创新性地采用“秦歌”作为主要表达形式,融合了“秦腔戏歌”的通俗化唱法、民族音乐的交响化结构与唐代乐舞的文化元素,营造出一种既浪漫幻想又深切现实的音乐语境。这种独特的音乐体系,恰如其分地映射出白居易在内心挣扎与精神升华之间的转变。
表演风格方面,剧组在话剧基础上融合古典戏曲程式,在规范中创新,在诗意中抒情,使整场演出既有审美高度,又不失大众亲和力。舞台视觉呈现上,诗、乐、美酒等唐文化意象贯穿全剧,胡姬酒肆、田园风光、唐诗唐舞交错铺展,构建出一个理想与现实交汇、浪漫与质朴并存的梦幻世界。
演出现场
著名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吟唱贯穿全剧,情感递进层层展开,观众沉浸其中,掌声此起彼伏。
“这部音乐剧非常震撼,作为三贤故里,渭南用音乐剧的形式传唱白居易,是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传承。我看到很多青少年在观看,这正是我们渭南文化不断发光、发热的希望所在。”市民祝红利动情地说。
“这是我第一次看这部剧,真的很感动,特别能感受到下邽人民的朴实和对白居易的深情。”观众秦女士如是评价。
演出现场
作为该剧创作顾问的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柏峰认为:“整部剧情节合理,情感真挚,通过与白居易跨越千年的‘对话’,很好地弘扬了渭南深厚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潼关、黄河一带的关河文化。”
饰演白居易的演员郝亮亮深有感触地说:“白居易是我们国家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在渭南创作了大量歌颂人民、赞美劳动者的诗篇。这种精神与我们当下倡导‘为人民而歌’的时代主题高度契合。”
渭南市秦腔剧团艺术总监张佐群介绍:“在舞台设计上,我们融合了现代灯光美学与古典舞美风格,力求打造出观感丰富、内涵深厚的演出体验,为渭南人民呈上一道沉浸式文化大餐。”
精彩的演出现场
据了解,《白居易在渭南》入选2024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2025年度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代表着本地艺术力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也标志着渭南文化创新实践的新高度。
渭水之滨,秦岭之侧,白居易曾在这片土地躬耕读书,吟咏民情。如今,他以音乐剧的形式“归来”,唤醒了被岁月温柔尘封的记忆,也点亮了三贤故里日益鲜明的文化自觉与精神自信。
这场演出,不只是一次艺术再现,更是一封跨越千年的诗意家书,写给这片土地,也写给今天依然耕耘在生活中的你我。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精神,在新时代语境下被重新唤醒,与渭南今日的奋进脉搏同频共振。(文/吴明玲 图/党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