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华外交官走进鄠邑区
国际在线陕西消息(记者 柳洪华):产业兴旺的种子在希望的田野里蓬勃生长,生态宜居的底色让乡土成为“诗和远方”,人才回归与治理革新相得益彰,数字化浪潮野味乡村插上腾飞的翅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重塑了乡村的外在“颜值”,更提升了其内在“气质”和发展“动能”。这不仅推动了中国乡村的深刻变革,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乡村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路径。
8月12日上午,来自20个国家的驻华外交官以“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之名,齐聚西安市鄠邑区,探讨“艺术乡建”之路的“鄠邑模式”。
西安市鄠邑区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王值致辞
西安市鄠邑区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王值致辞。她表示,鄠邑区生态环境优美,素有“关中山水最佳处”的美誉;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诗词之乡、中国鼓舞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近年来,鄠邑区坚持文化赋能城乡融合发展,以关中忙罢艺术节、终南艺术季为引领,为群众奉献了多场高品质的文化盛宴,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效不断提升;高质量建设蔡家坡艺术村落和八号公路文化产业带,一大批高水准文化艺术空间、文旅业态点缀其间,为文旅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就业注入强大动能。
“今天,各位外交官将深度领略鄠邑区文化赋能城乡发展成果,让鄠邑高质量发展故事传播得更深、更远,也让更多国际友人走进鄠邑,了解鄠邑,更加深入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王值强调道。
马拉维共和国驻华大使艾伦·钦泰扎作交流发言
马拉维共和国驻华大使艾伦·钦泰扎在分享中介绍,过去几年,马拉维与中国建立了坚实的合作基础,通过中国援马农业专家的指导,收集了马拉维及周边地区优良的玉米品种及农家种,采用中国国内的优势技术玉米单倍体加倍技术,帮助提高玉米育种水平。同时,在马拉维的很多地区推广的“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耐旱型杂交水稻实现增产。
“我们被鄠邑区的乡村所震撼,蔡家坡村让闲置农房变身特色民宿,葡萄产业串起‘种植+采摘+文创’的全链条,希望学习这些经验并把其带回我自己的国家。马拉维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勤劳的人民,中国有先进的乡村规划经验和技术支持。我们期待与中国深化乡村振兴领域的交流合作。”艾伦·钦泰扎说道。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驻华使馆公使帕尔巴蒂·阿里亚尔作交流发言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尼泊尔,农业在其经济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驻华公使帕尔巴蒂·阿里亚尔作交流发言时指出,今年是尼泊尔与中国建交70周年,尼中两国关系自文明时代起就建立了深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基础,两国社会相互尊重。两国都致力于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和社区参与为原则推动农村发展。
“在尼泊尔楚里亚地区,超过2000名农民接受了培训,并在超过1200公顷的农田中引入了诸如利用捕蝇器防治害虫和秸秆覆盖保水等技术;在拉比东部村庄,将奶牛养殖与农林复合经营相结合改善土壤健康,这都得益于两国的技术交流。鄠邑区在这方面堪称中国智慧的典范。我们期待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青年创业等领域建立常态化务实合作机制,让喜马拉雅山的融雪与秦岭的微风共同滋养两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帕尔巴蒂·阿里亚尔说道。
陕西省政协委员、国广国际在线陕西分公司总经理史佳进行主题分享
“鄠邑区乡村的发展是一次脱胎换骨,是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进行了一场‘乡村革命’;其次,鄠邑没有脱离发展的本质,这里乡村的探索给出了关键启示,即乡村振兴的本质是文明的延续与创新。”陕西省政协委员、国广国际在线陕西分公司总经理史佳在主题分享时表示,如何让中国乡村发展实践跨越山海、走进世界视野,正是我们探讨的深意所在。而鄠邑的乡村实践,恰如一把打开文化赋能乡村密码的金钥匙,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最鲜活的中国样本。这份经验,正为全球发展中国家破解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命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驻华外交官在蔡家坡村体验民俗表演《抬花轿》
鄠邑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深刻表明,成功的乡村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和治理各领域,需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主体、社会协同的多方合力,最终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繁荣和农民的共同富裕。
这场分享会,其中所包含的系统性布局、多维度探索以及强调内生动力和因地制宜的理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工具箱”,创造性地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乡村现代化之路。
驻华外交官参观手工艺品
驻华外交官参观机器狗表演
驻华外交官做客土锤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