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民搪瓷厂生产的搪瓷产品
自行车是上世纪70年代结婚必备的“老三件”之一
铁皮青蛙依然很受孩子们喜欢
自2015年起,陕西历史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工作”试点申报的通知》号召,在陕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开展了“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专项征藏”工作。一年的时间里,共征集到包括票证、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交通通讯器材、家用电器、文体娱乐等类别物证共计1323件。6月10日,“岁月如歌·陕西民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展”在西安正式开展,160余件曾经与老辈人息息相关的老物件勾勒出陕西近百年来社会生活变迁的掠影。凤凰牌自行车、黄河牌电视机、骆驼牌搪瓷……7月26日,本报记者走进“岁月如歌·陕西民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展”,通过参观者的讲述,重温“老物件”里的温暖记忆。
许和平 我结婚时骑着自行车去接新娘
“上海牌手表、东方红牌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展览上这些作为上世纪70年代结婚必备的‘老三件’,又一次勾起了过去的的记忆!”7月26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岁月如歌·陕西民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展”现场,来自韩城市的游客许和平在看到这些自己熟悉的“老物件”时,思绪一下子飞回往昔。
许和平说,上世纪70年代,聘礼或嫁妆俗称“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这既是为新人开始婚后新生活准备的生活用品,也是家庭生活水平的体现,所以有这“三件”的婚礼才体面。后来这三件被概括为“三转”,有些女方要求加上“一响”,即收音机。有的家里买不起缝纫机的,甚至要先借一台缝纫机来结婚。按当时的生活条件,结婚时能备齐“老三件”已经高兴得不得了,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买钻石牌手表、凤凰牌自行车和五羊牌缝纫机,这就是当时的品牌货。那时候谁要是骑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无异于现在开着私家车,让人艳羡不已。
“我结婚的时候就是骑着自行车去接的媳妇,风光得很!”在许和平的记忆里,当时的农村,一个村子要借五六辆自行车都很困难,许和平托朋友关系向外村借了4辆自行车。接媳妇的那辆自行车是自己置办下的最好的“永久”牌,就像现在的“宝马”和“奔驰”一样。
“要知道,当时这些东西需要凭票用券购买,一般人家很难买到。”许和平说,戴了手表的人喜欢卷起左袖子习惯性地将手腕抬得高高地“看看现在几点了”;家里的缝纫机被擦得一尘不染,还要做个很讲究的布套罩起来;自行车也要进行一番精心打扮,车座罩上带穗的套子,车梁用布或彩纸裹起来,车条要绕上几圈毛线转起来才好看。
“此次展览共选取民国至2000年间的各类文物160余件,通过这些曾经与老辈人息息相关的老物件,勾勒出陕西近百年来社会生活变迁的掠影。”参与此次展览文物征集工作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管部文物征集科科长呼啸告诉记者,一年的时间里,共征集到包括票证、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交通通讯器材、家用电器、文体娱乐等类别物证共计1323件,其中包括向阳牌大型照相机、北京牌电视机、布伦瑞克手摇计算机、陕西渭南庄里瓷厂瓷器、西安人民搪瓷厂搪瓷器等一大批功能完好、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陕西在新中国建立前后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藏品。
肖玉敏 厂里的奖品是一个搪瓷缸
“瓷盆瓷盘瓷口缸,结婚送礼面子光。”上世纪中叶以后出生的人们,搪瓷产品不仅贯穿于成长记忆,是日常生活更是婚嫁送礼的必备品。在“岁月如歌·陕西民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展”上,集中展出了数十件搪瓷制品,其中以西安人民搪瓷厂生产的“骆驼”牌居多。
“看,快看看,爷爷当年当上先进工作者时,就得了个‘搪瓷缸’,和这个一样是‘骆驼’牌的……”7月26日,领着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来看展览的宝鸡市民肖玉敏禁不住激动地连连说道。曾经在宝鸡一家国营厂子工作的肖玉敏清清楚楚记得,1982年他刚参加工作,第一年他所在的车间就获得了先进部门,自己也获得了先进工作者,在表彰大会上,他戴着大红花上台领奖,奖品就是一只印着大红“奖”字的搪瓷缸。
“那个物质稀缺的年代,搪瓷用具常被当作‘奖品’或‘礼品’。年轻工人进厂,获赠搪瓷杯;当选‘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捧回的也多是印着‘奖’字和单位名称的搪瓷杯、搪瓷面盆;退休时,‘老寿星面盆’则是发给老员工的纪念品标配。”肖玉敏说,搪瓷在中国的普及最初也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从富裕之家到寻常百姓的转化过程。民国早期,只有城市里少数有钱家庭才用得上搪瓷器具。某种程度上,它堪称那个年代的奢侈品,装饰着一个家庭的体面生活。1949年后,国家大力发展搪瓷产业,上海一些搪瓷厂内迁支援长春、兰州、开封等地。1956年轻工业部研究制定搪瓷制品标准,开启了日用搪瓷“家家有,人人用”的序幕——从部队到工厂到农村,从茶杯、碗盘、面盆到痰盂、尿盆,搪瓷制品无处不在;上至国家领袖,下到平民百姓,搪瓷面前没有高低贵贱。
时光飞逝。由于搪瓷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处理问题,以及飞扬的粉尘对工人健康的影响,导致曾长期占据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半壁江山的搪瓷厂慢慢缩减关闭,西安人民搪瓷厂也未能幸免。
胡雷 看见铁皮青蛙想起童年往事
斑驳了原来那一身绿色,像是谁慢慢带走了什么。静止了点点锈迹的发条,转不动时间做的壳。为什么人越长大越沉默了,就像是那只铁皮的青蛙。我想它一定常梦回当初,跳动的简单的快乐……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都不会忘记一只装有发条的铁皮青蛙吧。它是绿色的,身上还带花纹。只要拧紧发条,青蛙就可以在地上扑腾好一阵子,样子实在憨态可掬。那时的铁皮青蛙,虽然不能与现在的奥特曼和电子宠物比,但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丝毫不会少。
“还记得是1980年,我的那只铁皮青蛙被老妈用锤子砸扁了,理由是玩它忘记了做作业,哈哈。”46岁的胡雷在“岁月如歌·陕西民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展”上见到可爱的铁皮青蛙时,想起了尘封的往事。胡雷记得,在难过了好一阵子后,他拥有了记忆中最值钱的一件玩具——铁皮飞机,这是爸爸的朋友送来的。“那时候,男生有个铁皮青蛙就高兴得要命,铁皮飞机简直是稀奇。”因为这个铁皮飞机,许多小朋友慕名而来,隔了好几条街道的孩子,找到胡雷家就为了能摸一摸,玩一玩。因为父母经常出差,胡雷有了一些从上海带回来的洋气玩具,“我爸喜欢给我买益智类的玩具,积木、木琴。”
“中国工业设计不缺乏历史,从一只‘小青蛙’身上就可看出。”长期从事工业设计研究的大学教授毛溪说,不少人会认为铁皮玩具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生产的,事实上,一些经典老玩具的历史可以上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比如上发条的“铁皮小青蛙”,至今已经蹦蹦跳跳了80年左右!
毛溪说,20世纪初,上海聚集了大量的中国新文化经营人才,他们积极推进西方儿童教育观念,也推动了上海近代玩具业的形成。当时最有名的铁皮玩具制造商是上海康元制罐厂,时有“凡我中国儿童,必有康元玩具”一说。“铁皮青蛙”就是康元设计者利用制罐边角料生产出来的,同时流行的还有充满民族特色的“跳鸡”、“跳鸭”等等,持续畅销多年。今天我们在淘宝网上,还能买到造型、结构与当年完全相同的“铁皮青蛙”,批发价最低仅1.3元一只。
王贤清 纪念章镌刻美好记忆
在“岁月如歌·陕西民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展”上,一枚小小的“宝成铁路通车纪念”铜章也记录下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这枚纪念章宽3.5厘米,高3.7厘米,图案为机车穿过隧道,跨过桥梁,奔驰在秦岭山区。纪念章顶部边沿装饰代表工人的齿轮,并镌有铁路标徽,正面写有“宝成铁路通车纪念”,背面有“1956.7”字样。
“成渝铁路通车之时,就是宝成铁路开工之日。”王贤清是从中铁二局的机关报《铁道建设报》副总编的位置上退下来的,说起宝成铁路建设,他如数家珍。王贤清说,中铁二局的有关史志显示,该局修筑宝成铁路时,职工最高达6.8万人,连同二包单位约8万余人。由于工程艰巨,铁道部部署了二局、四局、六局、隧道公司等施工单位。1955年4月,设立宝鸡统一指挥所,此时,宝鸡至凤县已开始施工,全长668.2公里的宝成线上,聚集了数十万名建设者,其场面蔚为壮观。“那时候没有人叫苦叫累,几乎所有人都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干劲冲天,你们想象不到,刚解放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就是那样。”王贤清说。
据统计,宝成铁路挖填路基土石方6563万立方米,仅中铁二局就完成了5000多万立方米。《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四十年》这样评价宝成铁路:因为从总的来看,宝成铁路的修建,无论就全线或就二局施工范围的修建实绩,是造价低、工期短、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大、投资收回快(的工程)。显然,宝成铁路堪称那个年代“多快好省”的典型工程。相关资料还显示,宝成全线交付使用后5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