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最美 “国宝中的美人”惹人爱
作为“秦岭四宝”的秦岭亚种野生大熊猫,丰腴富态、头圆尾短,腹毛略呈棕色。与四川大熊猫相比,秦岭大熊猫形态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四川亚种头长近似熊,秦岭亚种头圆更像猫,看上去更漂亮,更憨态可掬,被誉为“国宝中的美人”。
虽然秦岭大熊猫的发现比四川大熊猫晚了近百年,但秦岭大熊猫的发现被称为中国动物学上的里程碑。专家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秦岭大熊猫在学术上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四川大熊猫。2005年提出秦岭亚种概念的浙江大学方盛国教授,1996年就来到秦岭佛坪进行研究调查,通过对秦岭和四川六大山系的大熊猫进行DNA图谱、微卫星以及遗传基因和形态学分析,证明秦岭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系数较高。专家认为,与国内其他山系的大熊猫种群相比,秦岭大熊猫是一个更古老和原始的新亚种种群,在遗传多样性上更具有研究价值。
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分布纬度最高。秦岭野生大熊猫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岭中段南坡,在北坡及西段有少量分布。分布范围东起宁陕县太山庙乡,西至宁强县青木川镇,南起宁强县青木川镇,北至周至县厚畛子镇,涵盖汉中、安康、宝鸡、西安4个市的城固、佛坪、留坝、宁强、洋县、宁陕、太白、周至8个县23个乡镇。
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密度居全国首位。目前大熊猫种群数量为345只,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10只。按大熊猫分布的六大山系比较,秦岭大熊猫的密度是最高的;以省为单位,陕西的密度也是第一。秦岭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多的前三个县分别是太白县、佛坪县、洋县,共258只;大熊猫种群密度最高的前三个县分别是洋县、佛坪县、太白县,平均密度每平方千米0.13只。
在汉中市佛坪县,有一只名叫七仔的明星大熊猫,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能看到的棕色大熊猫活体,可谓“国宝中的珍宝”。自1985年在佛坪岳坝镇大古坪村发现世界上第一只棕色大熊猫丹丹以来,全世界已发现的、有资料记载的棕色大熊猫共有8只,均在秦岭发现,其中6只在佛坪发现。
2 巍巍秦岭 野生大熊猫的温暖家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岭就有大熊猫的踪迹。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提到的“貘”指的就是大熊猫。
秦岭,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也是珍稀野生动物的理想家园。秦岭现有陆生脊椎动物754种,占全国种类的23.7%;国家重点保护动物80种,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被誉为“秦岭四宝”。
对于秦岭大熊猫而言,1958年是应当被铭记的年份。那年春天,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郑光美带领学生来到秦岭深处的佛坪岳坝区域进行考察,偶然在村民杨笃芳家看到一张铺着的动物毛皮,直觉告诉他,这是他没有见过的一种动物毛皮。他将毛皮带回北京,后来又根据带回的头骨标本研究考证,于1964年发表《秦岭南麓发现大熊猫》的文章,首次向世界宣布秦岭发现大熊猫的消息,从此揭开了秦岭大熊猫的秘密。
从秦岭大熊猫被发现开始,我省对大熊猫的保护工作陆续展开。2015年公布的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秦岭地区野外生存有大熊猫约345只,种群数量比10年前调查时增长26.4%,增长率为全国最高。秦岭大熊猫种群总体状况稳定、富有活力。陕西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由10年前的34.8万平方公里增加到36.1万平方公里,其中75.66%的面积质量良好,适宜大熊猫生存。更可喜的是,与“三调”相比,“四调”中在太白县王家楞、太白河以及周至太平河地区发现有新的大熊猫分布区,说明秦岭大熊猫主分布区内的牛尾河桑园坝种群和兴隆岭种群均有向西侧、北侧扩散的趋势,总体分析栖息范围与10年前相比有所扩大。
随着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实施,我省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进入全面强化野外保护能力的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我省在秦岭大熊猫栖息范围内先后新建了桑园、牛尾河、黄柏源、天华山、平河梁等11个保护区,使陕西省大熊猫保护区总数量达到16个,总面积达到35.4万平方公里。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20.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56.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青国家自然保护区华阳中心保护站站长张晓峰说:“我工作了十几年,明显感觉到大熊猫的数量增加了,活动范围扩大了。以前在保护区核心区域留下的熊猫痕迹比较多,这几年在保护区周边,甚至社区附近,都时有发现。有一次我们在保护区的路边发现一只正在吃竹笋的大熊猫,我们就用竹笋喂它,它也不怕人。”
3 隐患凸显 栖息地破碎化严重
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从此高枕无忧。“四调”结果显示,受人工林、道路、居民点、耕地、小水电站、旅游等活动影响,大熊猫栖息地整体质量并不高,栖息地受损、退化、破碎化问题严峻。
与“三调”相比,秦岭山系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虽有显著增长,但现有栖息地中适宜栖息地比重偏低(国家公园范围内75.7%的栖息地和41.7%的潜在栖息地适宜大熊猫生存),仍有43.86%的栖息地、24.06%的种群在自然保护区体系外。陕西境内6个大熊猫局域种群中,有4个小种群面临较高的生存风险,尤其是有3个数量少于10只的局域种群。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科长党高弟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形势十分严重,种群交流状况也有待改善,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对竹林生长的影响等问题,大熊猫还面临着诸多生存挑战。”
此外,我省现有秦岭大熊猫保护地管理复杂,缺乏统一协调。现有的16处保护地类型中,有12个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2个水利风景区,分属于国家、省、市、县林业部门和水利部门管理。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虽极大地促进了秦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但从整体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功能区划分过于模式化,难以真正发挥其功能,相邻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考虑,各保护地之间的严格保护区域缺乏联通性,传统利用区设置较为零散,各保护单位在工作开展、工程设置方面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二是一些省属天然林经营区由于自身沉重的人员负担以及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保护工作困难重重;三是已建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不平衡,表现在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体系不顺畅、运行资金不足或根本没有保障,部分自然保护区虽然已在形式上成立,但在管理上仍停留在林场时代,建而不管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四是自然保护区管理设施设备缺乏、管理力量不足、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巡护监测和宣教能力薄弱;五是由于一区一法的滞后,各保护单位普遍存在执法主体身份不明确问题,严重制约了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此外现有自然保护区范围和严格保护区域并不能完全覆盖大熊猫栖息地(大熊猫种群保护率为76.5%,栖息地保护率为56.1%)。
因此,大熊猫保护专家认为,针对秦岭地区的大熊猫保护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亟须在管理体制方面进行突破,建立生态系统完整,覆盖范围更大、旨在协调和整合各保护单位的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秦岭片区。
4 国家公园 打通大熊猫保护的行政壁垒
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布并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恢复大熊猫栖息地之间的联系,注定是一个跨省、跨区域的命题。2016年4月,按照中央要求,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联合,启动了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编制工作。2017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根据试点方案,由川陕甘三省共同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工作,陕西省主要负责秦岭片区建设。
专家指出,通过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动大熊猫栖息地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促进栖息地斑块间的融合,对于增强大熊猫栖息地的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合理调节种群密度,实现大熊猫种群稳定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要求,三省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补偿等重大生态工程,强化森林防火体系和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通过植被恢复、道路优化、生态搬迁、生态移民等,对受损、退化、碎片化的栖息地进行恢复改造。通过抚育间伐并栽种大熊猫栖息地乡土树种、恢复大熊猫喜食竹种等,对集中连片的人工林进行改造,使其逐步恢复成为适宜大熊猫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公园范围内已建和拟建工程设施,充分考虑动物通行需要,通过建空中廊道、地下隧道等方式,为大熊猫及其他动物留出通道。
打通大熊猫保护的行政壁垒。依托现有机构整合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不作行政区划调整,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统一领导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山系、临近相似区域、自然边界和行政区划结合原则,组建管理实体。现有各类保护地管理职责并入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整合所在地相关执法机构组建综合执法队伍,由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管理并依法实行综合执法。
未来,川陕甘三省共建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将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域、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域、世界生态教育展示样板区域。“大熊猫国家公园建成后,大熊猫栖息地的适宜性和联通性会不断增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它们。巍巍秦岭,是大熊猫永远的温暖家园。”张晓峰说。(本报记者 刘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