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杨舒曼):夜幕降临,绚丽的钟楼、鼓楼仿佛点亮了整个西安古城,看着游人如织的鼓楼广场和“咔咔不断”的镁光灯,我突然觉得“古都明珠”这个标签对钟鼓楼而言,再合适不过。这时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趁着明天的好天气,来一次钟鼓楼之旅,以满足我在西安读书几年却未认真观赏的遗憾。
一早到达钟楼,彬哥已经开始工作了,作为一名在钟鼓楼工作很多年的“老”人,他是最适合做讲解的。“去钟楼看什么?”可能是每一个来钟楼的人都会产生的疑问。彬哥告诉我,外地游客登钟鼓楼多是慕名而来,毕竟这里是西安的中心和地标,西安人来逛钟鼓楼多是为定期举办的展览而来,而真正值得看的是钟鼓楼的建筑之美。
钟楼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几次关中大地震以后为何依然屹立不到?彬哥说钟楼是典型的榫卯建筑,她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很像大家小时候玩的积木。这种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它不仅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还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这也就是钟楼能够如此承受之重的原因了。
对钟楼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钟楼原本并不在现在的位置,她原本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万历年间因为城市东迁发展规划的需要迁移现址,在钟楼二楼西墙上,嵌有一方时任陕西监察御使龚懋贤亲自题写的《钟楼东迁歌》碑,记述了这座巨大建筑整体迁移的过程。彬哥告诉我,钟楼之所以能迁移成功,最大的原因就是利用了榫卯结构可自如拆卸、安装的建筑技巧,才能让钟楼在东迁之后再次重现在世人眼前,成为古都长安的一张靓丽名片。登楼的过程中,我一直戴着眼镜寻找榫卯的结合处,发现在角落是最容易看到这种结构,有兴趣的你们也可以去试试。
漫步在三楼的展厅里,抬头仰望楼顶,错落有致的建筑结构不得不让人再次称赞古人的智慧。惊叹之余,彬哥又开始讲故事了。晨钟暮鼓,钟鼓楼作为古人生产作息的指挥棒,自然少不了钟与鼓,而钟楼最初的那口重达万斤的景云钟就悬挂于三楼的横梁之上,让人再次对钟楼的建筑结构膜拜。据了解,景云钟原是唐睿宗李旦亲自为其撰书铭文,钟高二米,直径达一点五米,钟身鹤飞龙翔,钟鸣声扬数十里,一直为西大街广济街口的皇家道观景龙观(后改称迎祥观)所用。安史之乱中,迎祥观和钟楼化为灰烬,景云钟也废弃不用。及至明代钟楼在原址上被重建,景云钟得以再度面世,但是钟楼东迁后,景云钟却再也没有被敲响,使它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现在钟楼西北角所放置的景云钟是1:1的复制品,而真正的景云钟现被收藏于碑林博物馆,而明代钟楼报时用的铁钟现藏于小雁塔西安博物院内。
不同时期,钟楼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辛亥革命时,起义军曾与在钟楼与布防的清军激战。护国运动时,陕西督军陈树藩从钟楼开始了反对袁世凯的暴动。1927年,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石林,在钟楼开设了声电影院,这是西安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抗战时期,钟楼由于其地势高拔,而成为预警日军空袭的报警台,国民党也曾经利用钟楼的四面门洞,关押刑讯革命者和进步人士。她记录着西安苍海桑田的历史,它铭刻着西安人心中的悲怆与骄傲,如今,她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和中心,还将继续见证西安的不凡与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