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武正在查看一茬木耳采收完的袋料情况(洋县宣传部 供图)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消息:“2013年后建的园子,这几年收成都不错,今年建了半亩吊袋木耳1.7万袋,收入6.1万元,地栽木耳5亩5万袋,收入15万元没啥问题。”初见刘建武,51岁的他像个小伙子一样精力充沛,一边在大棚里跑前跑后的忙着手里活计,一边指挥着工人搭建木耳装袋车间。1.7万袋3000串吊袋木耳,竖直吊挂在大棚里,白花花一大片;大棚旁边的平地里是黑压压一片地栽木耳,整齐得就像一个兵阵。
这里就是位于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良的汉中市洋县溢水镇岭底村的刘建武的木耳种植园,就在这里,承载着一个永不言弃的新型农民的致富梦。
“这东西东北很多,规模很大,咱们这边没有,我已经试了10年,现在终于走上了正轨。”说起过去,老刘感慨不已。
“木耳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吊袋种木耳,产量是椴木的7.9倍,生长周期是椴木的十分之一,收益是椴木的20倍,而且水田、旱地、家庭院落、果园林下都能种。半年时间,能实现大棚亩收入9万元,露地亩收入2.5万元,而且生产技术简单,易于农户掌握和规模发展。”说起吊袋木耳的优势,老刘滔滔不绝。十年前,正是吊袋和地栽木耳“环保、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循环”的特点,深深地打动了一直在寻找发展项目的刘建武。“除了技术和气候心里没把握,其它的像原材料、用地、生态环境,咱们这儿样样条件都比东北优越。他们东北的黑木耳能卖到汉中来,不信我们占领不了自己的市场!”老刘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家乡试种成功,为乡亲们、也为自己找一条出路。
经过一番精密细致的准备,2008年,老刘开始在家门前的承包地里试种,种植初期,由于品种的适应性和技术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连着几茬血本无归,负债达20多万元。来自家里人的压力,还有乡邻们的嘲弄,随时可能彻底粉碎老刘的“吊袋木耳梦”。
可困难和失败没有压跨在大山里面饱历风霜雪雨的“硬汉”。老刘没有气馁,而是反复摸索试验,又多次去东北取经学习,聘请技术专家现场指导,后来又和有一定地栽木耳经验的青年农民王化民、王广智合伙经营,逐步筛选出了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和技术,终于,他们的木耳在2013年获得了丰收,出耳率达90%,亩产700公斤,产值4.5万元,纯利润达2.5万元。
2017年春天,老刘制栽培袋22万袋,自家栽了5亩5万袋,收入15万元,其余17万袋被本村村民和省内外慕名而来的客户抢购一空,在他的技术指导下,这些农户均取得了成功,本县8户种植户,种植规模达12亩11万袋,实现产值54万元,现在,老刘计划明年春栽的42万袋菌筒早早的被订购一空。如今,每天不断有客户邀请老刘上门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咨询,刘建武已经从一个单打独斗的战士蜕变成一个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人。
老刘说,他还要大力宣传,在周边有基础的村建立示范点,在本村建设60万袋地栽木耳基地,吸收本村贫困户参与,是想通过自己勤劳致富的实际行动,带动更多村民加入到这场种植吊袋黑木耳的“新浪潮”中,带动乡亲们,共同脱贫致富,把吊袋木耳的根扎在家乡,把这一新兴产业引领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朝阳产业”。(供稿 洋县宣传部 刘颖 王保健 编辑 段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