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包扶干部给自己送来的几只猪崽,鼓励发展养殖业,子长县贫困户张秀珍却发了愁。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张秀珍家里一是没有猪圈,修一个猪圈要1000多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二是猪崽需要天天照看、喂食,而她还要外出务工,根本顾不上养。三是她不懂养殖技术,万一猪崽生病了怎么办?
子长县农民张秀珍今年59岁,儿女都外出务工,只有她一个人留在村里,平时靠去县城打短工勉强度日,一年下来挣不到2000元,生活非常困难。
与此同时,村里的产业大户南国智也遇到了难题。2015年,南国智在村上流转土地140亩,发展山地苹果产业。为给山地苹果提供有机肥料,他还在园区建起了一座养猪场。今年果业园区初具规模后,他也碰上了烦心事——缺乏有机肥料以及固定、有技术的务工人员。山地苹果不同于传统种植业,季节性强,技术要求很高,而白杨树村的劳力大都在县城打短工,导致村里的务工人员不固定,技术培训的强度超出了想象。
张秀珍和南国智的难题,是子长县很多贫困户、产业大户在发展中普遍遇到的难题。子长县通过充分调研,多番论证,探索出一条“代养殖”扶贫新模式。即贫困户把猪崽送到产业大户的养猪场代养,产业大户则在用工时优先雇用贫困户。具体来说,贫困户通过在果园务工赚取猪崽代养费用,猪崽出栏后,全部收益归贫困户;产业大户根据贫困户投劳情况年底算总账,长短找补,日工资不低于市场价格。
在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的协调下,张秀珍把3只猪崽送到了南国智的养猪场,并和南国智签订了代养协议和务工协议。“把包扶干部送的猪崽送到养猪场以后,啥都不用管,只等猪长壮后一卖,直接拿钱就好了。”对农户来说,这种模式完全零风险。去年年底,张秀珍的3头猪出栏了,按2700元一头的价格,半年下来就净赚了6000多元。她还经常在南国智的果园、养猪场打工,做些除草、喂猪等活计,积累下来也挣了1400元左右。
2016 年,南国智为贫困户代养的15只猪崽已全部出栏,累计收集有机肥料1吨以上。通过在果园务工,5户贫困户共领取了万余元的工资,日子越过越有劲头。(记者 齐卉 通讯员 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