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记者 袁景智摄
技术的更新迭代总是快得让人猝不及防。
就在很多人还在感慨手机替代钱包、银行卡处境尴尬时,新一轮智能支付的变革已经悄然来临。生物识别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支付方式上。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大家出门或许连手机也不需要带了,自己就能成为“移动钱包”。
今年8月,京东、苏宁纷纷推出“新概念”线下体验店,店铺内充满了各种智能元素,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刷脸支付”。下载指定APP,验明“正脸”“绑脸”之后,你就可以“刷脸支付”了,单次交易2秒即可完成。许多人戏称,以后再也不用靠才华,终于可以“靠脸”吃饭了。
A 智能支付层出不穷
提到智能手环,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都知道它是用来记录运动数据的可穿戴设备。但你可能不知道,如今智能手环已经“改头换面”,成为移动支付的“急先锋”。
在西安高新区上班的小梁前段日子买了一个智能手环。小梁还记得他第一天带着手环乘公交车时,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众目睽睽之下,手环刷卡若不成功,那就很尴尬了。”事实证明,小梁的担心是多余的,智能手环反应灵敏、“表现”颇佳,比刷公交卡更方便快捷。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小梁现在已经能够很“淡定”地刷手环搭乘公交、地铁了。
原来,现在许多智能手环都内置了“公交一卡通”功能,用户只需要在手机APP上为手环中的交通卡充值,就可以进入“抬手刷环”的智能模式,再也不用“记挂”那张容易丢失的交通卡了。还有一些智能手环与银行合作,内置银联云闪付功能,消费者可以在全国支持云闪付功能的终端上刷手环消费。
除了刷手环支付之外,现在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还陆续推出了指纹识别、声音识别等多种智能支付方式,移动支付的重心日渐向生物识别倾斜。如今大家还在欣喜脱离了钱包,日后或许就要惊讶脱离手机了。以后出门“带上自己”就行,消费时通过生物识别进行身份认证,你的生物特征就是你的银行卡和密码。
智能支付的强劲发展势头让许多商家惊呼:移动支付即将取代现金,中国即将进入“无现金社会”。
B “双刃剑”的另一面
移动支付真能取代现金吗?
不可否认,移动支付有其便利、高效的一面,但技术往往都是把“双刃剑”,它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十全十美,也存在着一些你所不知的“隐患”。
隐患一:消费大数据被第三方支付平台“独揽”。
一个习惯了移动支付的普通市民几乎所有的消费行为都被一双无形的“天眼”密切注视着。早上买早餐,午餐订外卖,甜品下午茶,晚上去菜市场买菜,周末逛超市,假日外出旅游……这一连串消费行为产生的数据都原封不动地被第三方支付平台掌握,在它们面前,消费者是“裸露”的,无处可藏。
在大数据时代,消费数据历来是商家必争之物。对于腾讯和阿里巴巴等第三方平台来说,掌握了消费数据,也就掌握了商机和未来。一旦金融监管不到位,很容易产生行业垄断。
隐患二:消费者隐私无法保全。
“前几天,我接到一个自称卖家的电话,说我的订单异常要重新处理。因为他把我的姓名、收货地址、订单号都说得一字不差,我就放松了警惕。接着对方给了我一个支付宝账号,让重新付款,我就把款打过去了,后来才知道上当受骗。”家住西安雁塔区的汪丽说起自己的受骗经历仍然非常生气,“我的信息肯定是从购物平台上泄露的,刚买好东西就接到了诈骗电话!”
海量的数据足以定位一个消费者的爱好、消费倾向和生活习惯,而这些隐私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
隐患三:财产安全无法保证。
“我的微信账户上只有收发红包的一些零钱,没敢绑定银行卡。移动支付看似强大,实则脆弱,一旦手机丢失或中病毒,所有的信息都会被泄露。”西安市民李春年过花甲,对这些新的支付手段“警惕性”很高。
有专家表示,我国的支付技术仍存在不少安全漏洞,目前的安全验证技术并不能完全保障支付的安全性。
在互联网公司和社交平台不懈努力搜集用户信息的同时,黑客们也随时准备着“渔翁得利”。社交媒体盗用信息、短信发送木马链接、骗取验证码等多种电信诈骗,已经成为许多人使用移动支付时的隐忧。
C 支付市场路在何方?
“虽然平时买东西已经习惯刷手机了,但我买车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刷银行卡。”前两天刚在西安未央区某4S店买了新车的夏杰被问及为何不用手机支付来买车时,他不由笑出了声:“刷手机买车感觉像是买了个玩具车。”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夏杰这样的感受。不同的支付方式,各有其优势和特定的应用场景。人们会在日常购物时选择移动支付,而在买车买房等大额开销时选择银行卡或者现金支付。
其实,撇开支付方式之间的“明争暗斗”不谈,我们会发现,无论是现金、银行卡、移动支付还是生物识别,都是支付方式的表象变化。从这个角度出发,不管这些支付方式怎样迭代,支付的本质是不会变的。
支付的本质是资金的转移。只有做到安全和便捷的有机统一,其支付方式才能稳步发展。不同的支付方式就是“安全”和“便捷”两个因素以不同权重结合而成的产物,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各种支付方式便会各有利弊。
现金与银行卡、移动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一起,补齐了支付市场这个“水桶”,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环,便等于是抽掉了“水桶”的一块木板,必定会有消费群体因此而无法被覆盖。
对于未来支付市场的走向,有专家表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支付结算市场仍将是多种支付方式并存的状态。各种各样的支付方式“百花齐放”,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促使我国的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在相互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本报记者 李蕊 实习生 曹亦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