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多个国家的万余件投稿,102个国家的567位艺术家入选,展出的601件作品中,外国作品411件、中国作品190件……已经举办15年的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第七届展览中又一次刷新纪录。9月24日至10月15日,由中国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以“丝路与世界文明”为主题的“2017·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来自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艺术家聚集在北京,我们在非常和谐的环境下互相交流,进行了非常广泛的对话。”参展的伊朗女艺术家法拉赫娜兹·阿扎拉巴迪哈的话并非外交辞令,近70个国家的200多位艺术家来京出席了展览相关活动。展厅中,他们或共同品评作品主题,或就某一技法深入切磋,或在志愿者的协助下与观众热情互动,一时间,让整个中国美术馆变成各国艺术家的交流平台。
坚持绘画和雕塑为主 参展国首次破百
“2003年举办首届以来,参展国家从首届的45个增加到本届的102个,先后有4000多位各国艺术家参展,累计有百万人观展。本届北京双年展是活动创办以来首次突破100个国家参展,也是全球迄今为止首个达到100个参展国家的美术双年展,表明了北京双年展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日益提升。”展览总策划、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介绍。“十几年前,2013年的9月,也是在这个大厅,也是这个场馆,首届北京双年展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那时,有一种声音说:绘画、架上艺术已经死亡,北京既然要办艺术双年展,就应该追随影像、多媒体和行为艺术的潮流,而不是以绘画和雕塑为主要展示内容。十几年过去,北京双年展的成绩单,令国人和世界瞩目,我有幸作为亲历者,作为该展的发起人,一直见证着它的发展和成长。”刘大为说。
据了解,北京双年展自举办以来,一直坚持以绘画和雕塑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办展方针,参展国层面数字上的不断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国艺术家对北京双年展办展体系的进一步认同与响应。
展览总策划、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介绍,各国参展作品围绕“丝路与世界文明”同一主题,采用了从具象到抽象、从现实到超现实的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大多数作品描绘古代丝路文明遗迹、各国风土人情和象征图像,但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也并非图解政治概念,而是注重表现丝路精神——表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精神,尤其是表现当代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而不是对立冲突的精神。除主题展外,本届展览的特展申办也一度达到10个之多,经策委会综合考量,本届北京双年展共设有“格鲁吉亚当代艺术特展”“希腊当代艺术特展”“印度尼西亚当代艺术特展”“蒙古国当代艺术特展”“从丁托列托到利兰加的艺术之旅”“北京双年展历届捐赠作品特展”6个特展。
“丝路”主题让艺术家有感而发
“以‘丝路与世界文明’为主题的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的举办,是对‘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的积极践行。以‘丝路’为纽带,以美术为形式,在北京双年展创办15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年份,邀约全世界的美术家将世界文明做一次艺术化的梳理和呈现:和丝路一样,文明的一端是昨天、一端在当下,新丝路和世界文明当下的新成果也正是艺术家们重点关注的切题的现代题材,通过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对其进行高水准的塑造与表达,也是时代赋予艺术家们的义务与责任。”展览策划委员、中国美协副秘书长陶勤表示,作为艺术领域中重要构成部分的美术,尤其是北京双年展主要展示的绘画与雕塑,因其“无国界”与“无障碍”的从视觉到心灵的沟通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着先天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艺术是人类心灵的产物,最便于沟通人类的心灵。丝路精神拥有全人类共享的精神价值,本届展览主题获得了当代世界各国艺术家的普遍关注和认同,应征投稿空前踊跃。参展艺术家不限于丝路沿线国家,也包括非丝路沿线国家的众多艺术家。总体来看,本届参展作品特别是外国作品的艺术质量明显高于往届。可以说,本届参展作品本身就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就是东西方文明在丝路题材上交流融合的艺术表现。”展览策划委员王镛说。
“丝绸之路不是全新的概念,它一直促进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北京双年展的艺术家和作品来自于世界的各个地方,以‘丝路精神’这个主题在众多美术双年展当中脱颖而出,让我们见证了东西方文艺复兴的新开端。”奥地利艺术家潘特纳·埃尔马·安东说。
“当两年前我们在讨论双年展主题的时候,我曾经有过一些迟疑:丝绸之路这个主题能得到广大的艺术家,尤其是能得到国外艺术家的理解和积极参与吗?但是通过展出的作品和各国艺术家在交流中表达的观点,让我对曾经的迟疑感到惭愧,艺术家们对丝绸之路以及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解和表达十分深入。”北京双年展顾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说,“本届展览达到如此规模,与其说是北京双年展日益提升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倒不如说是‘丝绸之路’的感召唤起了全世界艺术家心中对于文明传承和文化交流的守望之情。”
文化自信是深入交流的基础
展览国际策划委员代表温琴佐·桑福说:“北京双年展在我眼中是一个奇迹,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美术展览达到过100个参展国家这样的规模,而北京双年展做到了,仅仅用了15年的时间,在这一点上超过了起步早和资历更老的其他艺术双年展。为什么西方的艺术家如此渴望和中国的艺术家进行接触、交流?正是因为北京双年展内在精神的吸引。”
“这次展览是古代和现代丝绸之路融合的见证,也是中国和世界沟通的见证。它显示了中国文化是一种包容性的文化,而且可以将贸易、商业、人文交流融会贯通。”埃及艺术家夸瑟尔·埃尔·谢里夫说。
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雷米·阿隆认为,当代艺术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为数众多的,且内涵特别丰富。“丝绸之路给我的第一印象,它是一条路,是一个运动的概念,再就是一种跋涉……这条路象征着走向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和其他文化的必要性。它是一条包容的共性之路。在我们看来,我们也可以理解这种跋涉的必要性,但必须根植于艺术家自己的文化,甚至自己的土壤之中。通过展览,我们在尝试探求一些组合,让我们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艺术家,能够更加生动地看清‘一带一路’。这当然是全球外交与文化的对话,从中也能看到它为艺术发展带来的活力。”他说。
“从创办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开始,十余年来,北京双年展连续邀请世界各国的美术家、理论家参与其中,已经有4000余位各国艺术家的作品在北京双年展的平台上得以平等展示。在展览展示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国外艺术家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面貌也都非常感兴趣,搭建这样的展览平台是中国美术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步骤,为提高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自觉做出了应有贡献。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与古今活力带动创作,是近两年美术事业发展的潮流。作为坚持以架上绘画和雕塑为主,来展现对地域与国际、文化与历史、艺术与时代新思考的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和第七届主题‘丝路与世界文明’的确立,将这一创作趋势带到了国际舞台,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激发了思想的碰撞,同时深化了中国的文化主张。”徐里说。(记者 朱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