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深综改”以来出现了“贯通教育”“贯通培养”等概念,因此有些地区抓紧合并中小学,扩大学校办学规模,搞一贯制学校。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办学举措,这种做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认识,如一位中学校长就说:“必须合并小学搞一贯制学校,不然,我怎么来贯通培养?”
贯通教育、贯通培养不等于合并中小学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表示,一贯制学校只是一种办学方式,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它不能解决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所有问题,也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我们多搞几所一贯制学校,有利于满足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教育生态的重建。但是,决不能把贯通教育、贯通培养的理念等同于搞一贯制学校。贯通培养是以学生全人格的培育为根本,以打通各学段阻隔,建立各学段联系,保持教育一致性与连续性为策略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的生命观、过程观、整体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的具体回归与落地。
中小幼存在不贯通问题
当前,中小幼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隐形断裂、教育错位和误读学习的不贯通问题。李明新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育的隐形断裂集中表现为学生心理的断裂现象。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许多学生都会存在不适应,有明显的落差感。我们一些教师急于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具体的人,采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致使紧张、不安全感、过度焦虑、不自信常常羁绊着学生。一些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很向往小学,但是真的上了小学,过不了多久就厌倦了;一些小学生在进入初中后,也会因难度陡增的学业带来心理情绪上的巨大落差。
其次,教育错位表现为知识教学的盲目抢跑与随意性,学段教育重点的错位。许多教育内容并不“瞻前顾后”,程度上深一脚、浅一脚。在某一学段,又常常出现该教的不教,不该教的使劲教;该培养的不用心,不宜培养的总较劲的问题。我们古代教育要求“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这是一种学段重点的体现,比较符合儿童发展的心理特征。但是,今天的教育,各学段并非都在做应该做的事。这种错位的教学都是不到位的教育。
再次,对学习的误读表现为学习观的片面认识与对立性思维。特别突出的一点是对“苦与乐”的认识问题,不能从学生所处学段的年龄特征出发,随教师偏爱解读。要么肤浅地认为小学生学习就要快乐,而否定客观存在的学习困难,一味追求表面的快快乐乐,使学生到中学后不能适应学习难度、强度的增加;要么极端地强调中学生学习就要吃苦,在题海中煎熬,在考试中度日,使精神刻苦变成心灵痛苦,远离了苦中有乐的学习境界。隐形断裂集中表现为学生心理的断裂现象;二是教育错位表现为知识教学的盲目抢跑与随意性,学段教育重点的错位;三是对学习的误读表现为学习观的片面认识与对立性思维。
“中、小、幼教育“各自为政”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发展,不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李明新表示,中、小、幼的教育首先要建立整体教育观,加强联系,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与观念认识上达成一致,同心合力,共促发展。其次,在课程上共同研发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课程,使学生在心理状态、思维水平、学习方法、自我管理等方面平稳过渡到新的学段。再次,加强教研方式的改革,小学教师应该走进中学课堂,中学教师也应该常走进小学课堂。中小学相互指导,互相促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本学段质量。
贯通培养方式追求人的更好发展
作为区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长点,贯通培养方式要求教育工作要在学校各有特色的基础上,共同建设基于贯通教育理念与学区制的教育文化。同时,新的管理文化、新的教研文化、新的课堂文化、新的课程文化、新的家校合作文化也必将形成。
李明新认为,贯通培养是一种理念,其价值追求是使人更好地发展,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发展,更加贴近学生的生命成长与素质培养。因此,一贯制学校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以“贯通”的理念去育人。(孙竞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