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易俗社》演出现场
11月1日、2日连续两晚,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人流如织,近两千名来自上海乃至世界各地的观众慕名而来,争睹秦腔风采——作为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的秦腔剧目,由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创排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在这里惊艳登场。这幕大剧让习惯了海派艺术的沪上观众体验了一把极具厚重气息和生命感染力的“大秦之声”,故事中几代戏曲人的执着坚守传承,令所有观众心热动容。
展现百年剧社风雨沧桑
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大剧院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剧社”,易俗社堪称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座丰碑。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正取材于百年易俗社所经历的风雨沧桑——全剧以“护社”“拜师”“创排”“追随”“登台”“坚守”“圆梦”七场戏来展示易俗社从初创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所经历的峥嵘岁月。
当板胡声起,大幕拉开,观众很快被精彩剧情带入百年剧社在中国近代史转折间的风云变幻中。纪实风格浓烈的史诗大剧,以秦腔为媒,生动鲜活地展现了一众易俗社文人与艺术家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舞台上,虚实两条主线,透过剧中高玉轩、陈甘亭、关震易、刘天俗、林梦芸等不同群体代表,体现出易俗社始终坚持以戏化民、不忘初心的文化担当。
来自大西北的秦声秦韵,让沪上观众眼前一亮。演出过程中,全场响起近三十次热烈掌声,落幕后许多观众迟迟不愿离去的场景,令人感动。
戏剧迷心热动容连呼“过瘾”
《易俗社》在上海演出,吸引了大量闻讯赶来的观众,他们中有普通的上海市民,有久居上海的陕西乡党,有一家七口齐上阵的老少戏迷,有艺术高校“00后”的学生,甚至还有外国戏剧迷的身影。连续两晚,观众从开演前的好奇,到结束后的叫好与真诚赞美,是记者在上海感受到的真实反馈。
第一次接触秦腔的观众童文远,是抱着“探奇”的心理来的,“我是上海人,很喜欢黄梅戏,这次想体验一下不一样的西北戏曲风格。”看完演出后他连呼过瘾,笑言自己已成为秦腔“粉丝”,“曾经以为秦腔就是一声吼,现在才发现它既有西北汉子的豪放,又有小家碧玉的风韵,即使南方观众也能找到共鸣。”
刚工作不久的王馨雅去年在西安旅游时,对城墙根自乐班老人所唱的秦腔念念不忘,“这次来看表演,是来回味那种传统的感觉,也想看看民间和专业版的秦腔有什么区别。”上海戏剧学院的黄同学则是早早买好了票,“我本身是学戏曲的,易俗社在我心里一直有非常高的地位,这次能欣赏到秦腔正源,实在很幸福。”
国际舞台唱响“陕西故事”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我国最高规格的对外文化交流节庆活动之一,今年受邀参加艺术节的共有45部中外精品剧目。
为充分展现出陕西文化和秦腔的独特魅力,西安秦腔剧院此次也派出了老中青三代“精兵强将”。
剧中饰演林梦芸的是现任易俗社社长的惠敏莉,她是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的获得者,其他主要角色的扮演者陈超武、屈鹏、李卫平、韩丽霞、李洪刚等均为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中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配器指挥由秦腔老一辈艺术家张森龄担任。
演员们带着秦人特有的慷慨激越、质朴无华,将《易俗社》故事呈现于舞台之上。当了多年演员,正在上海戏剧学院高级导演班进修的观众孙建宏在看完全剧后大为赞叹,“一部好的戏剧,不仅养耳养眼,更能养心,《易俗社》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不但展示了陕西西安易俗社的前世今生和易俗精神,关键是把国家命运和剧社命运结合起来,精彩而震撼。无论是编剧、导演、音乐设计、舞台美术,都非常精到。希望陕西秦腔今后能更多地走出来,让更多的国内外观众了解秦腔、喜欢秦腔!”
讲好陕西故事,展现文化自信,据悉,在两晚演出后,近日,西安秦腔剧院还将在上海举行专题研讨会和戏曲进校园等多项活动,继续展示秦腔魅力。(孙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