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为进一步扎实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我省落地落实,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从今日起本报开设“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专栏。旨在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全覆盖的方式,宣传我省各地各部门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深入宣传我省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典型事迹和良好风貌,生动展现全省上下、社会各界创造新时代的万千气象。
太阳能充电包不仅可以穿戴在身上,还能随意折叠;射频枪一扫,百余袋血液信息一目了然……近年来,在涉及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材料、新能源8个领域的西安硬科技“八路军”,不断迸发新动能。以“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为标志,西安正以全面创新改革为抓手,以发展硬科技为契机,不断释放着科技优势和创新活力。
硬科技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发展的需要。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既是西安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着眼未来发展的战略举措。凭借硬科技实力优势,西安市正不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商贸物流三大万亿级产业,实现换道超车,大步迈入创新之都。
硬科技彰显硬实力
“我们现在给硬科技下的定义是: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中,以自主研发为主,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创技术;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被复制和模仿的难度较大,有明确的应用产品和产业基础,对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硬科技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关于科技创新的精神高度契合。”硬科技概念提出者、一个地道的“老陕”、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博士说。
作为目前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的领域,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方面正在孕育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不断创造着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并带动众多科技领域实现重大创新突破。
国家竞争靠的是硬实力,硬科技彰显硬实力。随着相关产业化的不断推进,西安市凭借本地丰富的科教资源,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今硬科技已成为大西安建设和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资料显示,随着法国安盛、美国伊顿、普利司通、力成半导体等项目先后在西安安家投产,IBM、三星、华为、中兴等硬科技企业纷纷在西安落户建厂,目前已有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西安,全市各类科技创业园区数量已位居全国前列。
产业化发展的西安探索
“硬科技改变世界,硬科技引领未来,硬科技创造美好生活,西安——全球硬科技之都!”在“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开幕式上,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指出:硬科技是西安追赶超越的新跑道、创新发展的硬实力、产业升级的发动机。西安将围绕先进制造业,以硬科技“八路军”为突破口,以“五星级”的标准、“店小二”的作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营创环境、营智环境,努力构建更强动力的产业生态系统、更具活力的创业生态系统、更具魅力的生态宜居系统,让更多“硬科技+”企业能够如鱼得水、茁壮成长,让创新创业的种子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助力加快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区,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
2016年12月,作为对硬科技产业化和体系化的有力探索,全国首个硬科技小镇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揭牌。小镇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整体定位,涵盖人才培训、研发试验、中试应用、成果展示、技术交易、孵化办公、工业生产和创业服务等硬科技产业的全链条业态。据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岳华峰介绍,目前已有包括中科创星、中航工业、赛迪研究院等一批硬科技企业聚集于此。待2018年小镇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后,预计将吸引上千家硬科技企业入驻。未来小镇将进一步整合硬科技资源,吸引优势科技、人才、企业汇聚西咸,建立长期和深层次的合作,针对核心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形成完整的硬科技领域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以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技术标准、信息共享、知识产权等公共平台,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形成“硬科技”产业化体系。
平台建设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硬科技是西安的“王牌”,抓住硬科技,就能找到追赶超越的新跑道,就能抓住换道超车的新机遇,就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引擎。而提到创新驱动发展,就离不开平台建设。
西安交通大学形成“政金产学研+友”新型产学研生态圈模式;西安光机所形成硬科技发展模式;西北有色院实施管理层持股和转制院所自主考核的成功模式……自2016年西安被国家列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以来,西安市以大院、大所、大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为重点,通过支持17家试点高校院所建立本单位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支持6家试点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组织模式,引领推动全市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促进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初步形成了西安交大、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三大特色模式,走出一条具有西安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随着《西安市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等产业政策的逐一落实,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工大翱翔小镇、西部云谷等一批硬科技示范小镇建设不断加快推进。全市新建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获批国家增材制造国家创造中心、大数据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北大学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30多个,硬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断畅通,硬科技产业规模持续做大,实体经济发展得到切实推进;在重大成果转换上,形成了一批作价入股产业化项目、许可转让项目和转化产业化项目。目前试点单位成果转化项目数已达1014项,实现成果转化总收入7.64亿元;横向合同数量5209项,合同金额达到15.7亿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由西安发起的首届“全球程序员节”再一次激发这片创新热土的潜藏动能,助力产业升级,西部“丝路硅谷”正逐渐成形。
“西引力”助力城市巨变
“西安的高科技实力如今已达到了一个明显的高度,并且还在不断被挖掘、展示,这不仅吸引并留住本地人才,同时也吸引更多人才流向西安。”和利时(西安)招聘主管岳振说。
作为中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聚集地,西安科教资源丰厚,IT专业优势尤为明显。数据显示,2015年西安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达到23.25万人,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名列第二。2016年陕西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超35.6万人,当年省内就业19.2万余人,占全部毕业生总数的53.89%,比2015年增加17257人,增幅为9.88%。伴随越来越多知名企业入驻西安和对优质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西引力”让越来越多的高端软件人才从北上广回流西安。
“在创新驱动发展及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西安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也再次坚信西安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我曾将美国硅谷的发展史与西安作过对比:硅谷崛起的要素如科教资源优势、科技企业孵化、创新生态雨林等,西安并不匮乏,甚至远远优于硅谷。”米磊表示,西安现有普通高校63所,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个,两院院士有60多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6万人。为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已经率先探索实践,“拆除围墙,开放办所”,形成了“西光所模式”,打造了中科创星硬科技创业生态雨林,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陕西省政府已将该模式在全省进行推广、复制,并且连续三年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凭借教育、科研、人才等方面的诸多优势,辅以顽强执着的“陕西精神”,创新与创造正成为当下西安硬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质,为硬科技未来的持续发展走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明天,辉煌屹立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必将借助硬科技的坚强根基,再次超越崛起,迎来巨变。(记者 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