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坡博物馆馆藏文物人头壶(西安半坡博物馆 供图)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杨舒曼):2018年1月1日晚,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央视播出,西安半坡博物馆馆藏文物人头壶作为首个主角亮相。
人头壶并非西安半坡遗址出土文物。西安半坡博物馆副馆长何周德告诉国际在线陕西频道,1977年6月,西安半坡博物馆为筹办《原始社会史》陈列,从陕西省洛南县文化馆征得泥质红陶人头壶一件。人头面部比例均称,眉目端庄,陶制坚硬,系手工捏塑,腹部似乎经过慢输修整,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其鼓腹平底与姜寨二期出土的葫芦瓶、细颈壶的腹地极为相似,应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史家类型的器物。
西安半坡博物馆的知名宝贝不少,怎么这次就选中了一件“名不见经传”的文物?何周德说:“人头壶首先为我们提供了仰韶文化时期人类真实的容貌特征,其次,人物面部及整体造型酷似一个孕妇,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和人类繁衍的重视。另外,人头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尤其是融实用与艺术为一体的设计理念,绝对是6000多年前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由此可见,先民们不仅追求基本的温饱,还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作为6000多年前的艺术精品,人头壶反映了先民们高水平的雕塑艺术水平,此外,也能反映出当时人的职业有一定的分类,劳动有一定的分工。
西安半坡博物馆所在的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6000至6700年之间。该遗址前后发掘5次,共发现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以人面网纹盆、小口尖底瓶等为代表的典型文物更是让人津津乐道。如果国宝会说话,它们又能讲述怎样的故事?
西安半坡博物馆馆藏文物小口尖底瓶( 西安半坡博物馆 供图)
小口尖底瓶:我一直是个谜
小口尖底瓶是半坡文化最具典型意义的器物,在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中有较多的发现。小口尖底瓶面世以来,就引起人们对其功能和用途的种种推测。最初,专家是把其当做汲水器认识:小口可防盛水外溢,质地细密可防盛水外渗;用绳拴在环耳上放进水里汲水时,尖底先接触水面,继续放入水中后,由于受浮力作用不均衡,陶瓶便沿水平轴翻转,使水灌入瓶内,而当瓶水渐满后,由于重量加大,使瓶又在水中重新恢复垂直状态,提出水面后瓶内水不会洒出。
尖底瓶是汲水器的认识后来被实验考古所颠覆,何周德说上世纪80年代末,西安半坡博物馆与北京大学的相关人员合作实验,结果表明:尖底瓶放到水上后,因其上部粗重,确实能开始自动灌水,但当灌到一半时,重心下移,口部又自动翘出水面,因而无法自动把水灌满。而且双系系绳提抬满瓶水时,同样会因为重心在上部而倾倒。因此,尖底瓶的功能与用途又有了酒器、祭器、葬具诸种说法。
西安半坡博物馆馆藏文物人面网纹盆(西安半坡博物馆 供图 )
人面网纹彩陶盆:懂生活 更懂艺术
半坡博物馆498件一级文物中,人面网纹盆是最拔尖的一个,是西安半坡博物馆的标志性LOGO。因其珍贵性,自1958年半坡建馆至今,一直存放在半坡博物馆内,在重要文物陈列室内用专柜加以特别保护。
何周德说,当时还没有有文字,陶盆上的图案属于原始的艺术创作,是绘画作品,更是人们生活的写实。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以捕鱼狩猎为主,辅助耕种,陶盆上大量的鱼网纹图案则说明捕鱼对当时生活的重要性,鱼是人们很重要的食物来源。从人面纹陶盆可以看出当时新石器时代,彩陶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高。从陶盆的图案上看,当时分工已经非常明确,这些图案是专人绘制的,这些人由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者担当。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人面鱼纹盆(西安半坡博物馆 供图 )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还“藏”着一件一级文物——人面鱼纹彩陶盆,它可以说是人面网纹彩陶盆的“兄弟”,于1955年出土于半坡遗址,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既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
西安半坡博物馆馆藏文物陶甑(西安半坡博物馆 供图 )
陶甑:“饮食结构”的革命者
在火尚未被发明的漫长年代里,远古人类并不需要通过任何烹调过程就可以将食物原料直接送入腹中;当用火和取火技术发明后,人类开始进入熟食阶段,烹饪才得以真正实现,比如各种烤串和“水煮肉片”。
西安半坡出土的陶甑为细泥加砂制品,底部有7个长方形孔眼,每孔长约1厘米,宽约0.7厘米。陶甑与陶罐、陶盖配套使用。蒸饭时,先将装有食物的陶甑置于盛有水的陶罐上,盖上盖子,然后在罐下架柴烧火。水开后,蒸汽通过孔眼将甑内的食物加热蒸熟。何周德说,陶甑的出现,结束了人类只能吃到烧烤和煮熟食物的历史。
可以说,半坡先民的“蒸锅”是饮食结构的革命,这种器物也是中国先民采用水蒸气原理烹煮食物的最早见证。据了解,直到今天,西方人在烹饪时还极少运用蒸法,甚至一些国家的厨师连蒸法的概念也没有。正因为这样,东方以蒸法见长,所以做出来的是米饭馒头;而西方以烤法见长,所以其主食是面包。虽然烤食在近年来逐渐进入到一些中国家庭,但始终未能取代以蒸为特点的熟食方式。
西安半坡博物馆馆藏文物石砚(供图 西安半坡博物馆)
石砚:给你看最古老的“文房四宝”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2006年,在西安半坡遗址大厅改造和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精致的研磨器,其长51厘米、宽26厘米、厚约5厘米,周边打制和打磨痕迹明显。让人意外的是,这件研磨器中部略低,有一个横向的椭圆形砚池,旁侧还有一个竖向的椭圆形砚池,并附着有少量的红色颜料。
何周德说,从西安半坡彩陶的图案可知,半坡人不但会作画,更有了软头画笔。虽不知何物做成的软头笔,但当时出土的研磨器应当就是后世认为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石砚台。
可以大胆的想象,以人面网纹盆为代表的史前艺术品也许就是用这方石砚绘就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