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撸起袖子加油干 脱贫攻坚奔小康 榆林:塞上处处“春意”浓

陕西日报2018-01-05 09:22:45

  【三秦大地 榆林 +地市  显示图在稿件最下方】撸起袖子加油干 脱贫攻坚奔小康  榆林:塞上处处“春意”浓

  赵家峁村村民全部住进了两层小楼。

  【三秦大地 榆林 +地市  显示图在稿件最下方】撸起袖子加油干 脱贫攻坚奔小康  榆林:塞上处处“春意”浓

  在沃野现代农业园区大棚里务工的村民。

  【三秦大地 榆林 +地市  显示图在稿件最下方】撸起袖子加油干 脱贫攻坚奔小康  榆林:塞上处处“春意”浓

  靖边绿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正在装车。这车价值5万多元的土豆将运往广西萍乡。

  【三秦大地 榆林 +地市  显示图在稿件最下方】撸起袖子加油干 脱贫攻坚奔小康  榆林:塞上处处“春意”浓

  赵家峁村65岁以上的老人都能在村幸福院免费就餐。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榆林市,除了地下储量惊人的各种矿产资源,就是地面上绵延数百里、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事实上,这里的各种农业资源优势非常明显。以光热资源为例,全省平均日照时数约为2100小时,而榆林市高达2600小时~2900小时。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加上丰富的光照条件,植物光合作用充分,非常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因而这里的农产品品质十分优良。 

  近年来,依托当地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围绕927个贫困村22.91万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的艰巨任务,榆林市精心打造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还让贫困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现代农业园区 

  让农业拥抱科技 

  2017年12月18日下午

  定边县白泥井镇先锋村 

  虽然阳光明媚,但室外的温度依然低至零下5摄氏度。掀开厚厚的门帘,进入定边沃野现代农业园区的大棚后,一股暖流扑面而来。大棚内外高达30摄氏度的温差,让记者的相机镜头瞬间蒙上了一层水雾。 

  大棚内,红彤彤的辣椒长势喜人。“再过两天这些辣椒就能采摘了,由于品质好,根本不愁销路。不过,我们种这些辣椒并不是为了销售赚钱,而是要展示给周边的农民群众看,让他们放心大胆地选用我们的种苗。”定边县沃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经理李龙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是一家以农产品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为主要业务的企业,也是这个园区的运营方。 

  据他介绍,这个现代农业园区占地2000亩,其中核心功能区占地540亩,总投资额超亿元,主要建有56栋日光温室大棚、12栋双面温室大棚、68栋拱棚、2栋智能温室大棚以及1个智能化种苗愈合室。 

  “普通日光温室大棚现在已经很常见了,但我们的智能温室大棚你肯定见得少,整个定边县也就我们园区有。”李龙得意地说,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会有不同的温度湿度需求,智能温室大棚可以根据人们预先设定好的数值,实现自动调温调湿。“1个1万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大棚,至少需要八九个人才能完成调温调湿工作,而我们同等规模的智能温室大棚只需要1个人就够了,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此外,园区配套建设的智能化种苗愈合室,可以有效提升种苗培育过程中的嫁接成功率。 

  据了解,从2011年开始,沃野现代农业园区每年都会引进许多果蔬类新品种,先是在大棚内小面积试种,看它的产量、果形究竟如何,是否适合本地生长。第二年再在园区自有农田里试种,如果仍然能够成功,第三年就会向周边农民群众推广。目前,园区已经先后在定边县引进推广西瓜、甜瓜、辣椒、胡萝卜等18类80多个品种。 

  与此同时,园区还采用“五统一”(统一规划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苗供应、统一商标品牌、统一产品销售)的模式与周边3000多户农民展开合作,带动农民增收。2016年,在园区的带领下,这些合作农户中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达500多户。以先锋村村民石志彦为例,他共承包了22个大棚和47亩耕地,每年从园区选购的各类种苗数量达7.5万多株。在园区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2016年他的收入近50万元。 

  “除了这些合作农户,我们还为周边300多户想要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提供了价格非常优惠的种苗,并安排专家去田间地头对他们进行免费技术指导,效果非常好。”李龙说。 

  沃野现代农业园区只是定边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县农业局总农艺师王世东介绍,定边县目前共有现代农业园区43家,占地47万亩,其中省级园区8家。这些现代农业园区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新技术的研究实验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据估算,全县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的农民人数超过3万人,人均收入达6000元。”   

  新型职业农民 

  让农民更有尊严 

  2017年12月19日上午 

  靖边县东坑镇东坑村 

  在一个不起眼的院子里见到杜军时,他正指挥着工人将一袋袋土豆往一辆大卡车上装。当天,这辆车就将载着价值5万多元的土豆运往广西萍乡。“我的货其实早就卖完了,这是客户付了款在我这里暂时存放的。”杜军说。 

  今年37岁的杜军,是靖边绿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从2002年大学毕业回乡务农算起,他已经和土地打了15年交道。虽然原先靠种植、贩卖蔬菜,他也挣了不少钱,但2015年3月接受县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后,他才觉得自己算是找到了赚钱的“窍门”。 

  “培育班给我们请来的老师都是农业种植养殖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在县里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基地实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在蔬菜病虫害防治方面受益匪浅。后来,培育班又组织我们去杨凌、山东寿光、北京等地考察学习,看到了很多我原来压根儿不知道的现代化种植方式。”杜军坦率地说,“就拿庄稼覆膜来说,我们这儿一直是人工覆膜,费时费力不说,成本还很高。而山东寿光已经用上了液体覆膜机,只要用喷雾器轻轻一喷,过两个小时就会自动生成一层薄薄的膜。” 

  通过“操作为主、理论为辅”的考试考核后,杜军顺利拿到了新型职业农民初级资格证书。之后,尝到甜头的杜军又连续报名参加培育,并最终于2016年底拿到了高级资格证书。 

  “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我来说,一方面提升了自身经营农业的技能,另一方面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现代农业不能小打小闹,只有舍得投入,才能换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杜军说,“我现在种的胡萝卜就是从山东引进的新品种,虽然种子价格比本地农户用的普通种子贵了四五倍,但每亩产量能提高两三千斤。而且因为品质好,每斤胡萝卜的价格也比普通品种的贵2毛钱,整体算下来非常划算。” 

  如今,依靠知识在农业领域打拼的新型职业农民杜军,不仅在城里买了房,去年还添置了一辆40多万元的轿车,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靖边县农业局副局长周永平告诉记者:“从2012年开始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以来,全县已累计培育职业农民1400名。其中,有100多人已经创办了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形式的农业企业,对周边农民的学习和创业热情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农村“三变”改革 

  让贫困远离农村 

  2017年12月20日上午

  榆阳区余兴庄办事处赵家峁村 

  穷了一辈子的李清芳老人,终于在晚年盼来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已经70岁的她,不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两层小楼,而且每天连饭都不用做,因为2016年村里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幸福院,所有65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在幸福院免费吃饭。另外,幸福院里还设置了活动室,老人们可以聚在一起打牌、聊天、看电视。万一谁要有个头疼脑热,和幸福院同处一院的村卫生室里,新来的大学生村医随时可以提供服务。 

  “2013年以前,这样的日子想都不敢想。”村民张春来说,那时候赵家峁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村民们散住在一个山沟里,家家都是老窑洞,做饭靠烧柴,吃水靠打井。全村有5000多亩耕地,可是由于种地收入低,600多名村民中八成都在外面打工,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还不到3000元。 

  2013年6月,在外经商多年的村民张春平当选村支书。上任伊始,他就和村民们反复讨论沟通,确定了以土地折股流转、村民自筹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思路。很快,村里成立了红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向全体村民筹集启动资金435万元,流转土地960亩,建起了33个温室大棚和1个占地35亩的养殖场。 

  “土地是按每年每亩1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的,村民还可以在大棚和养殖场打工,每天工资是80元。很快大棚和养殖场就见到了效益,但不多,所以村民们一致同意暂不分红,留着钱继续滚动发展集体经济。”张春平说。 

  2014年底,赵家峁村被省上确定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随后,清产核资、股民界定、股权设置先后完成。特别是在设置股权方面,为了维护绝大多数贫困村民的利益,赵家峁村创新推出了“4+1”形式:“4”就是土地股、人口股、劳龄股、旧房产股,作为基础股和保障股,分别占38%、22%、5%、12%;“1”就是资金股,作为发展股,占23%。5种股份总股本2000多万元。 

  接下来,这个村又成立了赵家峁股份经济合作社,把量化给农民的股份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农民按股分红,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方式。

  “2016年我们村投资900多万元打造了一个休闲度假景区,空中滑索、森林穿越、河滩烧烤等项目深受大家欢迎。仅国庆节7天假,就来了5万多游客。”张春平高兴地说,看到村里的变化,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2017年景区收入有200多万元,2018年春节前我们打算拿出100万元给大家分红,平均每人能分到1600多元。等再过两年,村里赚了更多的钱,大家的分红会更多!” 

  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赵家峁村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变革。2017年以来,除了在南部山区总结、推广赵家峁村这种“以土地为主,以承包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旧房产经营权折股量化为核心”的资源性资产股份制改革形式之外,榆阳区还充分结合本区域特点,在城中村、城郊村、经济发达村推行“以经营性资产为主,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到人”的形式,在北部风沙草滩区推行“以土地‘一户一田’配套林地、沙地、宅基地为主”的农村综合改革。截至目前,榆阳区已累计完成清产核资122个村,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30个村45520人,完成股权量化26个村,完成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登记16个村。 

  农村“三变”改革,正在榆阳区兴起!(记者 姚志伟)

 

 

阅读
 
编辑:王菲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