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杨凌“种子”正在“一带一路”上生根发芽

陕西日报2018-03-13 13:53:16

  走进杨凌,你能深切地感受到,杨凌现代农业科技的“种子”正在“一带一路”上发芽、生长、结果…… 

  3月1日,在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卫军的办公室,办公桌对面墙上一幅地图引起我们的好奇:“不是中国地图,这是哪儿?” 

  “这是哈萨克斯坦,这个角就是我们在当地阿拉木图州图尔根尼的种植基地,中国尤其是杨凌的农业种植技术在当地很受欢迎。”说着一口纯正陕西话的崔卫军指着地图右下角,语气很是自豪。 

  合作早在三年前就开始了。 

  中国—哈萨克斯坦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园(以下简称中哈园),这个在2015年西洽会上成功签约的合作项目,如今在当地已经发芽、生长,并开始结出丰硕果实。 

  2015年下半年,崔卫军所在的公司被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指定为中哈园项目的实施方。 

  因为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沟通成了园区建设之初最大的难题。按崔卫军的话来说,那真叫一个“难”:“我们的优势是农业高科技,是基于设施农业的精耕细作,而哈萨克斯坦的优势是土地资源丰富、机械化水平高。考虑到双方的合作,从前期的园区选址、建设到后期物种引进、技术推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给对方无数次地解释、论证。”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与我国西北地区在气候和地缘上较相近,有利于推广杨凌先进的农业技术。”崔卫军所在的公司随同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经过实地反复考察,最终选定当地的图尔根尼作为中哈园所在地。 

  园区建起来了,选什么样的产品进行试种?怎样才能让当地更多农户认可杨凌的技术?公司又组成专业队伍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查考证。 

  通过认真研究,来自杨凌的农业技术人员发现冬小麦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就用杨凌的冬小麦试种,这样更有说服力。”公司老总拍板道。最终,凭借杨凌现代农业技术优势,冬小麦试种品种增产明显,在哈萨克斯坦的田野上迎来一季丰收。 基于小麦试种的成功,中哈园又陆续从杨凌引进玉米、大豆、油菜、蔬菜、苗木等6大类累计47个品种进行试种,试验种植面积达1000亩。

  这项工作最初一直是崔卫军的同事在做,直到去年崔卫军接手,三年了,解释、沟通、更深入的了解仍在继续。 

  杨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初见成效并没有让崔卫军们满足。这些已经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农业技术推广先行者心里还有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谋划的更大梦想:除了大棚作物试种和展示,以及农机设备技术推广外,杨凌现代农业技术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陕西自贸试验区设立后,眼瞅着“长安号”载着爱菊集团从哈萨克斯坦拉回的粮油在国内大受欢迎,望着自己试验田里的小麦,接盘新任务的崔卫军心里开始盘算:“啥时候‘长安号’能把携带着‘杨凌基因’的小麦运回国?” 

  一次偶然的机遇,新疆乌尔姆特公司找到崔卫军所在的公司,提出合作要求。最后双方达成一致: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阿历克尚德夫卡建立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基地,由园区提供技术支持,乌尔姆特公司具体负责生产和销售。 

  看到种出来的蔬菜产销两旺,此刻崔卫军苦苦思考的问题似乎有了答案。“示范园平台+其他农产品外贸企业”,让更多携带着“杨凌基因”的小麦、玉米、油菜、大豆运回国,让国人也能品尝到来自异域的“杨凌味道”。 

  与崔卫军的农业科技技术输出不同,杨凌库斯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顾问张新生从一开始就想探索出一条推广杨凌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新路径。 

  “以往‘走出去’到俄罗斯发展的企业多是单打独斗,存活率很低。”张新生如是说。俄罗斯库尔斯克州被誉为“欧洲粮仓”,陕西人张新生在这里从事农业贸易已有20多个年头,搞农业投资也有七八年,他目睹了太多最初满怀热情来到这片黑土地上搞农业投资,最后失败收场的企业。 

  张新生在俄罗斯参与投资的农场经营也并非一帆风顺。但不久前,陕西自贸试验区的东风吹到了张新生的农场。张新生亲身感受到了政府对“走出去”企业的扶持力度,他意识到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即将改变。 

  在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片区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2017年7月26日,中国杨凌库尔斯克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中国杨凌库尔斯克州农业投资服务中心,在张新生的农场挂牌成立。

  “我们计划先在库尔斯克州两百亩土地上建一个小型农业园,然后再逐渐扩大成综合性农业园,最终形成从种养殖到食品加工的全产业链。”张新生说,随着越来越多的杨凌农业科技企业入驻,农业园将成为向俄罗斯集中展示中国企业做高效、环保农业的窗口。 

  今年2月,张新生收到了4家杨凌企业想跟随他到俄罗斯农业园考察项目的申请。 

  “作为杨凌企业,咱们的农业技术、农业产品、农业设备、农业物资全是俄罗斯所需要的,我们搭建好这个平台以后,杨凌的企业全都可以过去,把我们的产品带过去、销售出去,带动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张新生说,“未来我们还将对俄罗斯当地的农户进行培训,把先进的种植理念和销售方式传授给他们。” 

  就在记者发稿前,张新生打来电话说,春天来了,俄罗斯的土地也开始化冻,他已经收拾行装准备再次出发去俄罗斯。据张新生说,今年6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们将赴俄罗斯对当地人进行技术培训。 

  今天,像崔卫军和张新生这样“走出去”的陕西杨凌人还有很多。他们目标一致:让更多杨凌“种子”在“一带一路”上发芽、生长、结果。(王向华 见习记者 孙超 )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