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我省杨官寨遗址和秦汉栎阳城遗址入选
4月10日,由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在北京揭晓,我省的杨官寨遗址和秦汉栎阳城遗址成功入选。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200余位考古学者汇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考古界奥斯卡”的诞生。
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活动自启动以来,得到各地考古文博机构和单位的支持。在“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26个入围项目的汇报人以项目时代早晚为序,分别进行了20分钟的终评展示并接受评委和学者的提问。最终,经过评委会评议和投票,产生了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山东章丘焦家遗址、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宁夏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陕西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吉林安图宝马城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
杨官寨遗址现史前“剁手党”
杨官寨遗址位于西安市高陵区姬家街道杨官寨村四组东侧,地处泾渭交汇处西北约4公里的泾河北岸一级阶地上,南距现泾河河道仅约1公里,是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一处特大型中心聚落遗址。自2004年首次发现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考古工作。2015年至2017年,为了探索遗址东北部聚落功能区分布状况,在遗址东段环壕外开展针对性考古发掘工作时,发现一处大型公共墓地。
经初步探明,该墓地总面积超过9万平方米,区域内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初步推测墓葬总数达数千座,目前已对其中的211座庙底沟文化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发掘结果显示,这批墓葬的规格普遍较小,墓葬方向基本为东西向,在部分墓葬周围发现有疑似幡类标识墓葬位置的遗存,据此推测,墓地在营建和使用过程中经过周密的规划,类似于《周礼·春官》中所载之“邦墓”。墓葬形制以偏洞室墓占据绝大多数,还有少量竖穴土坑墓。在已发掘的墓葬内尚未发现木质葬具,仅在个别墓葬中人骨周围发现了疑似编织物包裹的痕迹。
“墓葬均为单人一次葬,个别墓葬墓主人的细部骨骼有缺失或移位的现象,还有少量非正常死亡现象。”杨官寨遗址项目负责人杨利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有些手被放在人的头骨侧,而且摆放得非常整齐,还有一些手在人的其他部位,如腿部、脚部,或是填土里面,都发现有手指头被移位的现象。“我们认为这些可能是当时流行的一些丧葬的习俗,当然听着比较残忍,我们也在发掘的过程中戏称这些人是史前的‘剁手党’。”杨利平说,出土随葬品数量较少,大多数墓葬都不见随葬品,推测可能与墓主人的身份有关。但重唇口尖底瓶、卷沿曲腹彩陶盆、泥质筒形斜腹罐等随葬品具有庙底沟文化典型特征,为该批墓葬的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
该墓地当属国内首次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填补了相关领域考古发现的空白,为从宏观上进一步认识杨官寨遗址的聚落布局提供了依据,也为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埋葬习俗、人种学、人群血缘关系、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实物资料。
考古发现“栎阳”字样陶器秦汉栎阳城被确认
秦汉栎阳城位于今西安市阎良区。据文献记载,栎阳城在秦献公、秦孝公、秦末楚汉相争之际的塞王司马欣时期都曾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咸阳、汉长安外的第三座重要城池。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对栎阳城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考古勘探与发掘,确定了栎阳城遗址的南墙、西墙,并在城中发现大量建筑遗址及道路,但因地下水位甚高,未发现北墙、东墙。
2013-2017年,秦汉栎阳城遗址在精确测量和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撑下,通过大范围勘探和小规模试掘的方式,先后确定了一号、二号、三号等三座古城,并在三号古城内试掘确定了多座大型宫殿建筑,确定三号古城的时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即文献所载的秦至汉初栎阳,并在遗址中发现大量的建筑构件和生活设施,其中,在对栎阳城三号古城的发掘中,出土一件残破的陶壶,上面的陶文引起了专家的重视,在陶壶口有“栎阳”两个字,这也是首次在该地区发现带有“栎阳”两个字的器物。这一发现为证明其为秦汉栎阳城的铁证。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秦汉栎阳城遗址,贴着陶砖、配有壁炉的战国秦国君与后妃的“豪华浴室”惊艳面世。新发现的战国时期“豪华浴室”分别位于栎阳城遗址三号城内的两处建筑基址里,根据考古数据资料显示,这片建筑基址属于主要建筑宫殿之后的一组附属建筑,是当时的生活区。
有专家根据建筑的格局和东南位置的浴室面积较大推测,东南位置的这处浴室可能为秦国国君的专用浴室,东北侧的浴室则由后妃使用。据了解,这样设施齐备的浴室遗址,可能是全国现存最早的。(记者 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