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柞水:扶志扶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陕西日报2018-05-02 16:59:10

  3月24日,商洛市柞水县联丰村生猪养殖户李有华正忙着加固扩大圈舍,为即将入圈的一批猪崽做准备。在谈到如何走上养殖之路时,他说:“以前家里负担重,人越活越觉得累。我老是想着,能少干点就少干点,只要不饿肚子就行。直到去年县上剧团来村里演出,看了小品《懒汉转变记》,觉得自己就像小品里的懒汉一样混日子,脸上臊得很。从那以后,我决心要把日子过好。”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柞水县针对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和“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依赖思想,展开了一系列扶志扶智主题活动,以精神文化铸魂,以思想道德润心,激发脱贫攻坚的强大内生动力。

  柞水县委书记陈璇说:“思想上的‘穷’比物质上的‘穷’更可怕。在扶贫工作中,我们既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又要了解他们的思想;既要重视物质上的帮扶,又要带动思想上的转变。”

  教育“浴心”

  迈开脱贫致富的脚步

  柞水县采取教育引导的方式,通过开设“新农民讲习所”,结合“一约四会”“道德讲堂”等活动,选拔先进典型为贫困群众送政策、送信心、送斗志、送温暖;组建一支送政策、送典型、送精神、送文化、送技术的精神文化脱贫巡讲团,通过讲政策暖民心、讲典型鼓斗志、讲道德树标杆、演节目扬正气、送技能添活力,让群众喜欢听、听得懂、受教育、有想法。

  目前,全县组建“新农民讲习所”14个,开展集中宣讲73场次、分散宣讲600多场次,编印宣传资料10万多份,79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村(社区)全部建立了“爱心超市”;通过“爱心超市”架起了爱心人士与贫困群众的“连心桥”;通过“孝德养老基金”铺设了群众孝老敬老的“孝心路”;开展的“邻里互助行动”已成为引导群众崇德向善的“加油站”。

  模范“兴德”

  培育脱贫致富的新风

  “客人前门把院进,主家后门忙借粮。”这句流传了几百年的顺口溜,反映了柞水人的热情厚道,但是这种热情厚道却发展演变为“过事讲排场,随礼搞攀比”的陋习。“过事过成贫困户,咬牙借钱去随礼”成为前几年柞水群众过事随礼的真实写照。

  下梁镇石瓮子社区红白理事会会长张庆寿感慨地说:“在县上的倡导下,‘从简过事’已成为我们村的一种习惯,随礼也从300元、500元降到100元,大家的经济负担减轻了,邻里关系也融洽了。”

  在群众的道德教育上,柞水县开展了“移风易俗”和“文明创评”行动,努力培育“文明有礼型”“崇德厚朴型”农民。针对脱贫攻坚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在原有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增加了破除“等靠要”思想、移风易俗、精神文化脱贫、规范民风民俗、勤劳脱贫致富等内容,特别是增加奖惩措施,增强约束性、强制性,为脱贫攻坚提供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和约束准则。

  法治“立规”

  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

  在制度建设中,柞水县通过开展规范约束和司法保障行动,培育遵纪守法型和诚实守信型农民。

  柞水县聚焦扶贫领域“三类问题”,开展了访村组、重监督、助脱贫专项行动,集中开展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村霸沙霸整治、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专项整治回头看活动。同时,开展巡讲、讲座、演出等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全县群众知法、守法意识;健全基层法律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受益群众6000多人。

  在老庵寺村,村支书邓兰英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村上打牌的人少了,忙活计的人多了;吵架的人少了,和睦邻里多了。乡风民风比以前好多了。”记者万君通讯员张珊

编辑:李妍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