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宋佳):6月7日,是2018年高考第一天,上午8时左右,西安市育才中学、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的门口,考生在家长的陪同下陆陆续续到来,现场有很多妈妈身穿旗袍寓意“旗开得胜”,也有家长带着相机,希望留下孩子参加高考的影像资料。
在考场外等待的家长(摄影 王丹)
6月7日8点30分之后,考生已经全部进入考场,而家长们还在考场外等待。一位在现场执勤的交警身边聚集了六、七位家长,这位交警告诉家长们,考场内考生与工作人员的比例为3:1,请家长们不要担心,一般开考15分钟后就不会有突发情况产生了。听到这位交警的安慰之后,几位家长也觉得放心了不少,有说有笑的暂时离开了考场。
高考,无论能不能改变命运,都是对10年寒窗苦读的一次见证和检验。对于考生来说,难免会出现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考生的心情时刻牵动着家长,等在考场外迟迟不肯离去的家长心情更加复杂,既希望孩子能考一个好成绩,又害怕给孩子太大压力。
在考场外等待的家长(摄影 王丹)
随着2010年国务院将“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写入教育规划纲要,“减负”被视为打破应试教育僵局和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减负”也成为社会中的热点词汇,逐渐被大众所接受,陪考的家长纷纷表示,对孩子没有过多要求,顺其自然,希望孩子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
在考场外等待的家长(摄影 宋佳)
等在考场外的家长裴先生表示:“我女儿想上师范类学校,以后做教师,或者学新闻。我们没有给孩子特别调整饮食,和平时吃的一样。我觉得心态放在第一位吧,希望她可以考入理想的大学。”
另外一位家长李先生对孩子的高考也没有表示出太多的担心,他说:“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很大,孩子们潜意识就非常紧张了,我们尽可能提供支持给孩子,虽然该吃的苦还是要吃,但快乐学习是首要的。”
6月7日中午,考生走出考场(摄影 王丹)
家长高女士认为:“孩子能发挥出平时的水平就很满足了,我们也没有一定要考上哪个学校,等成绩出来后,报考哪所学校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
在等待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也纷纷回忆起自己的高考,七十年代的高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大批人的命运,八、九十年代的高考,不像现在孩子高考有这么优越的条件,也没有现在这么大的考试压力。
6月7日中午,考生走出考场(摄影 王丹)
经历过1977年和1978年两次高考的严老师是一名退休教授,他这次是来陪孙子高考的。在经历了第一次高考失利之后,严老师选择了继续奋战,“当时,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在我看来‘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还是正确的,因为我的生活和命运就是这样被改变的。”严老师说。
6月7日中午,考生走出考场(摄影 王丹)
在雷达研究所工作的王先生是1989年参加的高考,他表示:“我们当时的学习压力没有这么大,父母的重视程度也不像现在这么高,很多父母无法陪考,条件也不如现在便捷,提前看好考场就可以在附近订酒店。”
考场外的警务人员(摄影 王丹)
经历过1994年高考的杨女士来自山西,她回忆道:“我当时特别想来西安,除了西安,哪里的大学都不想去,最后也如愿以偿的考到了这里。我记得当时7月考试,特别热,答题的时候汗珠子一直在掉。”
杨女士认为,自己高考的年代,大家都希望通过高考离开现有的环境,追寻更好的生活。但是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有了更高的目标,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有自己想要实现的梦想。“我们作为家长,会和孩子沟通对于人生的规划,但是不会做过多的干涉,学习是他自己事情,希望他能稳定发挥,考出一个好成绩。”杨女士说道。
考场外的120救护车(摄影 王丹)
通过高考成为一名中学老师的段女士认为:“虽然现在孩子的考试压力比较大,但是模拟考试的次数也很多,对考场的适应能力更强,我们那会儿只有一次练考机会,紧张感会更强一些。现在偶尔做梦还会梦到自己没复习完,历史书没背,紧张的从梦中惊醒,高考带给我们的影响还是很大。”
从70年代到如今,高考对于不同年代的人来说拥有不同的意义,或者承受了压力、或者承载着期待、或者改变命运、或者追求理想,无论高考对每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都是人生中一段值得回味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