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宋佳):6月份的最后几天,是毕业生们告别校园的时节,走进位于沣河之畔的陕西中医药大学,在学校门口的台阶前,身穿白大褂的毕业生们正在与母校合影留念,离别的气息扑面而来。
陕西中医药大学是陕西惟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
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陕西中医药大学为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中医药人才,现有来自15个国家的在校留学生127人。
2018年毕业季到来,国外留学生们也将带着五年来收获的专业知识和师生情谊告别陕西中医药大学,其中来自马来西亚的李俊雄、容孜毅、刘佑伟接受了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讲述他们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名医生的故事。
在中国感受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近年来,马来西亚国际医药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马来西亚英迪大学等多所马来西亚高校都开设了中医本科专业,每年培养数百位中医师。不过随着马来西亚民众对中医的需求逐年走高,当地的中医人才仍然处于紧缺状态。
陕西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生刘佑伟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专访(摄影 贺秋月)
所以,马来西亚有很多年轻学子慕名来到中国学习中医课程,“在马来西亚也能学到中医课程,但是我们觉得来中国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医文化。”刘佑伟说。
这三位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都是孩童时代就和中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刘佑伟的妈妈一直推崇中医的调理疗法,在妈妈的影响下,刘佑伟也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容孜毅从13岁开始练习武术,经常受伤,在治疗中发现中医的疗效很好,就萌生了来中国学习中医的想法。
李俊雄与中医学的缘分则来源于家中经营的中药材店,从小在中药材熏陶中成长的李俊雄决定来到中国学习中医学,回国后继续弘扬中医药文化。
虽然与中医学缘分颇深,但是来到陕西中医药大学之后,他们才发现中医学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容孜毅说道:“我们之前认为把把脉就能做出诊断,通过学习才知道把脉是远远不够的。”
陕西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生容孜毅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专访(摄影 贺秋月)
经过5年的学习,他们逐渐感受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刘佑伟如今谈起中医问诊来头头是道,中医问诊需要观察舌苔、毛发形态,闻气味,听说话、咳嗽的声音,切脉,然后结合“阴阳辩证”“八纲辨证”等等,才能做出诊断。
学习中医学,不可避免要阅读中医典籍,从中不仅能感受到中医文化,还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智慧,刘佑伟从中受益颇多,《黄帝内经》中有句话叫“百病起于过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生活,生活中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要过度。
在课堂外学会当一名中医师
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位中医师的过程中,最让留学生们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大五的实习,容孜毅回忆道:“去医院实习之前,我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需知识,但是面对病人时,头脑一片混乱,突然不知道怎么诊断了。”经过老师的指导和亲身体会,留学生们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诊断病情还是对待病人,老师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我们从中学到很多经验。”容孜毅说道。
除了实习,陕西中医药大学的老师还经常带留学生参加义诊、学术会议等课外实践活动。容孜毅认为义诊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体验,他说:“义诊中,很多民众来询问自己的病情,老师诊断后,如果需要治疗就当场进行针灸、推拿或者开药方。虽然程序和在医院问诊一样,但作为公益活动,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帮助病人带来的成就感。”
最舍不得的师生情
陕西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生刘佑伟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专访(摄影 贺秋月)
李俊雄、容孜毅、刘佑伟都是华人,所以日常生活中不会遇到太大的语言问题,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要阅读大量中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都是必读书目,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他们只能求助老师和同学。
“我们会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之后打电话问老师,老师会很耐心的讲解,他们很照顾我们留学生。”刘佑伟说道。
除了学习中的特别照顾,更让留学生们感动的是和老师之间的师生情谊。刘佑伟谈起自己在陕西中医药大学最难以忘怀的事情时说:“我们和老师就像是朋友一样,和中国同学就像是兄弟姐妹,回到马来西亚就远离了母校、远离了同学和老师,所以很珍惜与老师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光。”
在最后的校园时光里,三位马来西亚留学生选择用重温校园各个角落的方式来告别自己生活了五年的陕西中医药大学,对他们来说有点“重口味”的学校食堂、陪伴自己度过学习时光的图书馆咖啡厅、举办国际风情展和文艺晚会的五行园……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这里的一切值得怀念和回味。
“五年挺快的,一下子就过去了,我们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名医生,校园的每一个地方都印证着我们的成长。”刘佑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