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天道酬勤,春华秋实。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40年来伴随着改革的春风,陕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紧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用心讲好陕西故事。近日,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国际在线陕西频道特策划“改革开放四十年 见证魅力榆林”主题采访活动,并走进榆林各个区县,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林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风貌、新成就。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罗赟鹏): 9月4日,国际在线陕西频道走进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探访榆林市榆阳区40年来农村面貌发生的变化。“近几年来,我们村的人均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村里人基本上都奔向了小康生活。”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村民王树花对国际在线陕西频道说。
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田园风光 (摄影 张雅洁)
4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开了长期束缚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由此从早期的“包产到户”开始,农村土地经营形式逐渐形成了家庭承包经营制,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这是中国农业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全国农村纷纷进行土地改制经营时,榆林市榆阳区也不例外。1982年,榆阳区实行包产到户。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再延期30年不变。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村民在获得土地经营权后,也是各自经营,精耕细作自家土地,初步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上世纪80年代年代末期,农民人均年收入是100-200元左右,90年代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经营 ,农民人均年收入也达到了3000元左右。”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村支书王兆祥说。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国家一系列农村税费的改革,极大的刺激了农业的发展,中国的农业有了强劲的发展,农村经济有了显著的提升。榆林榆阳区也在这一时期大胆尝试改革,主抓农村产业建设和新居建设等工作,不断促使农民增收,壮大农民的腰包。就以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为例,截至2017年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达到了15880元。
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村支书王兆祥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专访(摄影 刘君慧)
40年前,半捧黄沙半捧土,土沙飞舞何时休,这种景象在榆林是司空见惯的,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这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民来说,虽守着成片土地,但都是沙地、荒地,真正能利用的土地无从几多。在改革开放以后,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积极践行榆林市的防沙固沙的治沙行动,与黄沙作斗争,逐渐实现人进沙退。
现在的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村舍四周是一片碧青,生机勃勃。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在秋风中摇曳生姿,成片的林地、草地掩盖了肆虐的黄沙。
沙地变绿洲,原先贫瘠的荒土滩地成了现今农民增收致富的宝地。近几年来,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的农民依靠手里的土地,大力发展苗木种植和养殖产业,实现丰产曾收。除了依靠土地获得增收外,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得益于附近发展的煤矿企业。
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田园风光 (摄影 张雅洁)
“随着附近煤矿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的长途运输业的发展。现今村里有100多人跑运输,光凭此一项,一年下来也可以挣得十多万。”王兆祥说。
据了解,近几年来,榆阳区不断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定标准和扶持政策,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工作,创新实施“一户一田”,在巩固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引导群众放活土地经营权,通过整村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使20多万亩效益低下、濒临撂荒的耕地焕发生机,从根本上破解了农地矛盾。2017年,“一户一田”实施了10万亩,计划到2020年有条件的村全部实施,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目前的66%突破提升到80%以上。
40年前,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里村民大多居住的是土坯房,房矮窗户小,等着天一黑,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天也就这么过了。
经过40年的发展,现在白舍牛滩村大多家家户户都是二层小楼,大窗户精装修,房间里是干净明丽。而且国际在线陕西频道了解到,因附近煤矿企业发展,需征收村民土地,一些农户需要搬迁。当地煤矿企业联合北新房租公司,为当地农打造了薄板钢结构的新材料小洋楼。大气、时尚、简洁的设计结构很是吸引村民,并且还给予村民每人50平米的免费补贴,8万安置费,1万元的搬迁费。
新材料的小洋楼 (摄影 罗赟鹏)
“经济发展了,人们腰包鼓起来了,居住条件越来越好了,生活更加顺心了,日子更有了过头。”王兆祥说。
经济发展了,文化也不落后。据王兆祥介绍,他们村里现今特别重视村民道德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过去人穷,就连自己的形象也都不怎么注意,很多村民出门,都蓬头垢面,被黄沙一吹,都无法见人了。”王兆祥笑着说。近些年来,通过宣传和倡导文明公约,村里发扬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传统,不断提高村民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同时,村委会还积极组织村民文化建设,村镇图书馆、秧歌队等文化项目,不断熏陶和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让人民的精神文化得到极大提升。
此外,村民的思想观念由以前的只顾埋头干活挣钱,逐渐变成既壮实腰包,也享受美好生活。“我们村村民在农闲时,很多人会出去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王兆祥说。
加强集镇、村庄、农居建设的同时,榆阳区更加注重农村的“灵魂”和“精神”建设。
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村民王树花 (摄影 张雅洁)
据了解,如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一般,整个榆林榆阳区整合各类资金为15个“示范村”硬化、美化、亮化、绿化乡村文明街道12条,粉刷墙面9000多平方米,绘制文化宣传牌290块。文化、体育等相关部门整合专项资金为示范村配齐了广播、图书、体育器材等文化活动设备310套(件),电脑45台,涉农图书30000册。
截至2017年,榆林市榆阳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2元,比1985年增长了43.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34元,较1985年增长了81.6倍。
40年风雨兼程,榆林榆阳区农村通过发展产业经济,壮大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使榆阳区农民实现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现如今它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书写下一个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