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外来媳妇”酿酒走出脱贫路

陕西日报2018-10-10 10:49:54

  在汉中市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有位叫罗梅的留守妇女,依靠当地资源,利用祖传方法酿出了优质的粮食酒、果酒,不仅自家脱了贫,还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仲秋时节,记者走进大山深处的罗梅家,一股浓浓的酒香扑鼻而来,只见大大小小的瓦缸摆了一屋子。罗梅正拿着一根木棍熟练地搅拌着缸里发酵的大米。

  今年41岁的罗梅来自茅台酒之乡贵州省,是布依族人。在父母的熏陶下,罗梅13岁开始学习酿酒技术,16岁就能独自酿酒。2012年,罗梅与同在广东打工的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村民杜天纪认识并结婚,村里人称她是“外来媳妇”。“介绍人说给我找了个好人家,我还以为他家里条件好,没想到不是那回事。”罗梅笑着说。嫁过来之后,罗梅才看到杜天纪家里上有残疾老人,下有上学儿郎,经济状况很差。她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这个贫困家庭的面貌。

  前几年,为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罗梅和老公继续在外打工,但工作不稳定,还经常被拖欠工资。这时,刚好赶上宁强县启动精准扶贫。看着政策越来越好,夫妻俩就想回乡发展产业。

  宁强当地农村人办酒席,通常喝的是用土法酿制的苞谷酒。罗梅有家传的酿酒技术,经过考察,她发现本地的粮食多且便宜,就盘算着发展酿酒业。2015年,罗梅开始给附近办酒席的农户提供自己酿制的苞谷酒。

  罗梅家酿制的苞谷酒很受大家欢迎,慢慢地,就有附近的商店从她这里进货。除了酿制苞谷、大米、荞麦等纯粮食酒,她还就地取材,酿制了野李子酒、野刺梨酒、猕猴桃酒,销量都很好。

  小打小闹赚不到钱,还耽误工夫,罗梅一直想扩大规模,但资金短缺是最大的问题。2016年,巴山镇政府依照扶贫政策,帮她申请了5万元贴息贷款,又补贴她5000元产业发展资金。罗梅高兴坏了,立即拿出4万元买了新的酿酒设备。

  虽然健康证、营业执照早已取得,技术也有,资金到位了,但没有合法生产资格仍然是压在罗梅心头的一块石头。得知此事后,巴山镇市场监管所的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指导她按小作坊要求进行标准化建设,又协助她将样品送至汉中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进行检验。经过多方努力,2016年11月,罗梅终于拿到了“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

  罗梅用祖传方法秘制的大曲,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有了质量保证,罗梅家的酒声名远播,连西安、成都的顾客都慕名而来,广东、浙江、湖北等地的酒厂老板也过来跟她洽谈合作。2017年年底,罗梅依靠酿酒实现纯收入3万元,家里也顺利脱贫。

  “罗梅心肠好,市场价9毛钱1斤的苞谷,她按1块钱1斤从周围贫困户家购买;我们在山上采摘的五味子、野李子、野刺梨,有时候她明明已经买够了,但还会按原价收购,宁可自己赔钱也不让我们吃亏;酒糟还全部免费送给我们喂猪。”说起罗梅,石坝子村贫困户王翠英心中满是感激。

  面对邻居的夸赞,罗梅有些不好意思。罗梅说,邻居们都是热心肠,有时候看她忙不过来就主动帮忙,给他们工钱也不要,她就想换一种方式报答他们。

  现在罗梅酿的酒需求量日渐增大,白天晚上都要加工。“虽然累一点,但我很快乐。政府给予我很多支持,我坚决不能拖后腿,得靠双手勤劳致富。”罗梅说,“等积累到一定资金,我要把小酒坊办得更规范,把酿酒业做大做强,带领周边群众一起增收致富。”(记者康传义通讯员李长波)

阅读
 
编辑:王菲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