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从用煤炉子熬药 到全自动机器煎药 ——市中医医院院长讲述中医药几十年的变迁

西安晚报2018-10-20 17:27:54

从用煤炉子熬药 到全自动机器煎药 ——市中医医院院长讲述中医药几十年的变迁

  赵锋介绍,最初中药鉴别主要依靠眼看、鼻闻等传统经验鉴别方法。

  “上世纪80年代,熬中药都是在蜂窝煤炉子上架个砂锅熬、煎,即使这样还要提前预约。现今,患者看完病在药房办理好代煎快递手续就可以回家了,快递直接送药到家,这些在几十年前是根本想象不到的……”在宽敞明亮的煎药操作间,一股热浪夹杂着浓重的中药味扑面而来,赵锋拿起药筐内的中药放在鼻子前仔细地闻了闻。看着煎药工熟练地操作着煎药机,泡药、放药、煎药、包装,他关于中医药的记忆也随之展开。

  儿时记忆

  邻居崔太爷为人看病每次只收几角钱

  今年52岁的赵锋现任西安市中医医院院长,是医院省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西安市中医医院在药事管理、教学、科研、中药制剂能力建设、医院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他在别人眼里俨然是一个颇有成就的人,然而对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来说,用赵锋的话来说,他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一个老中医的启蒙与领航——崔太爷。

  赵锋回忆说,住在自己农村老家斜对门的崔太爷,花白的长胡须总是修剪得一丝不苟,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凡是得病都会找他来诊治,通常是一个方子就能见效……老人儒雅的模样、济世的风骨至今仍刻在赵锋的脑海中。赵锋出生在陕西省长武县的一个小村庄,邻居崔太爷是中医世家,附近的村民有个头疼脑热都要找他瞧瞧,每次的诊费也就是两三角钱,甚至很多乡亲只是留下一些土特产。在赵锋儿时的记忆里,崔太爷在十里八村的威望很高,不仅因为他的药方通常都能治好乡亲们的病,更主要的是他那种济世情怀总让患者很踏实、很放心。那时,年仅十二三岁的赵锋被崔太爷深深感染和吸引,每天放学后就一头扎进崔太爷家中,不是帮他抄写药方就是翻看医书。“我对中医的热爱也是在那个时候萌发的。”赵锋说,正是深受崔太爷的影响,他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放弃了其他院校只填报了陕西中医学院,从此走上了与中医药打交道的道路。

  青年选择

  每天铲出成吨的药渣用架子车倒掉

  1983年,赵锋如愿考入陕西中医学院的中药专业,开始了自己的中医药之路。

  1987年至1990年,留校后的赵锋先后从事辅导员及中药相关教学工作。1991年,他进入西安市第五医院从事中药制剂工作。“当时五院有一种治疗风湿病的汤剂疗效很好,但医院想尝试将这款自制汤剂改成片剂,便于病人服用。”接到“特殊任务”的赵锋自此告别了三尺讲台,走进另一个中药世界。

  带着憧憬的赵锋来到医院后就懵了,简陋的环境、落后的设备、艰苦的条件,与学校的环境和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赵锋心凉了一半。

  “那时的我可以说一夜之间从白领变成了工人。”赵锋笑着说。在几间土房改成的制剂室里,一切都需要赵锋亲力亲为、从头干起。每天都得做选药材、制药粉、熬中药、洗药锅、拉药渣这种体力劳动。赵锋说,他每天都要拿着大铁锨站在一人多高的药锅里铲药渣,然后再将一吨多重的药渣用架子车拉出去倒掉。不仅如此,赵锋还要时常推着石碾子对中药膏剂进行研磨,也正是在那时,他落下了腰疼的毛病。

  一次,赵锋正在弄药粉,扑起的粉末漫天飞扬,恰巧以前的学生来看望他,被眼前戴着口罩、灰头土脸、形象全无的老师惊呆了。

  华丽转身

  中药饮片从又黑又苦到更加“秀气”

  随着片剂的研制成功和推出,携带方便的片剂中药渐渐被老百姓所接受。“别看现在的中药,颗粒剂、丸剂、膏剂、胶囊剂、片剂、糖浆剂多达十几种剂型,以前的中药因为受制作工艺的特殊限制,都是一些又黑又苦难以下咽的大药片。说句难听的,当时那种大药片吃起来都卡嗓子。”赵锋说,直到1993年,西安市第五医院治疗风湿的汤剂经过工艺改良才有了糖衣片,个头也由原来的粗、大、笨变得更加“秀气”了,老百姓服用起来也更加方便了。

  赵锋告诉记者,随着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现代机器不断应用于中药材净选、加工、炮制等环节,中药制剂在实现大批量生产的同时也保障了质量的稳定,而且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监管的日益规范严格,中药制剂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最初中药鉴别主要依靠眼看、鼻闻、口尝、手摸、水试、火试等传统经验鉴别方法,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显微鉴别、理化鉴定、含量测定等手段广泛应用,更进一步保障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赵锋笑言,与当年制剂时自己经常灰头土脸相比较,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药斗干净了,中药饮片中的灰、土成分以及杂质减少了,用硫磺熏药得到控制,并且随着干燥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无硫山药等饮片规格。现在,为了方便患者携带及使用,医院设立中药配方颗粒药房。中药配方颗粒是由单味中药饮片经提取浓缩制成、供中医临床配方用的颗粒,使用时无需煎煮,直接开水冲服即可,携带、服用都较传统饮片更为便捷。

  技术进步

  蜂窝煤药锅子被全自动煎药机替代

  “滴滴……”随声机器的提示声响起,就意味着煎药炉内的中药煎好了。打开煎药炉的盖子,一股带着浓浓中药味的高温蒸汽升腾起来。“现在的熬药炉子都是全自动的,药煎好后,炉子会发出信号。”在煎药室,赵锋一边介绍一边向记者演示,听到信号声工人会打开一个阀门,药水从煎药炉流入旁边的包装机。

  赵锋说,现在中药的熬制简单方便了很多。在上世纪80年代,医院给患者代煎中药都是人工煎药,小小的房间内20多个蜂窝煤炉子在墙角一字排开,每个炉子上架一个砂锅,咕嘟咕嘟地煎煮着中药。因为使用频繁,经常可以听见炉火噗嗤一声,那肯定是熬药的砂锅炸裂了,得赶紧换新锅。“当时的煎药室炉火24小时燃着,工人凌晨4点多就要开始熬药,一直忙活到晚上9点多。下班时,工人会用煤渣和成的煤饼,在上面扎个眼,然后盖在火上,确保炉火不熄。”赵锋说,熬好的药液装在500ml的玻璃盐水瓶中,每天向患者提供一瓶,这个时期煎药全凭经验。2000年以后,医院开始出现中药煎药机代煎中药。

  据悉,为了让患者及时喝到优质的代煎药,西安市中医医院在2017年建成了1300平方米代煎中心,配备有蒸馏水器等辅助设备,同时引入相应数控设施,将智能化数控系统与汤药质控系统引入煎药质量控制中,从浸泡、煎煮到包装全过程实时电子化状态监控,全程可追溯查询,汤剂质量可控,保证了煎药的质量和临床疗效。

  不忘初心

  以匠心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

  近年来,老百姓明显感觉到在家门口看中医越来越方便了,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养生运动也越来越流行。赵锋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近年来中医药以其在临床诊治、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党和政府也一直对中医药发展高度重视。2017年是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重要一年,中医药法正式实施、“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出台、“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党和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这让中医药的发展迈向一个更加宽广、影响力更深远的舞台。

  赵锋说,为了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切实提高医院的医疗综合能力,市中医医院开辟了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进校园招聘签约、社会公开招考、调入、院内聘用等多种方式引进硕士研究生80人,博士研究生8人,调入、聘用技术成熟型专家6人。目前西安市中医医院在岗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00余人,占职工总数的93%,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4名,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4人,陕西省名老中医8人,陕西省名中医13人,西安市突出贡献专家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1人,40余人担任全国和省、市各专业学术委员会主委、副主委、常委和委员,还有一大批躬身临床、经验丰富、中西医技术兼备的优秀人才。

  “中医应该自信,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道路上能够为全世界疾病诊治和健康保障提供中国样板。”赵锋表示,2018年,我国中医药事业将步入重大历史机遇最为集中的新时期,步入“五种资源”最能有效释放和振兴发展最为有利的新时期。西安市中医医院将以匠心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让老百姓在中医药健康服务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文/图 记者 苏建华 张黎娜)

阅读
 
编辑:李妍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