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 守望星空的“卫星管家” ——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陕西日报2018-11-29 09:55:22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11月19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航天器长期管理部的机房里,一场特别的生日会正在举行。5名科技人员围着水果蛋糕唱着生日歌,却不见寿星现身。   

  原来,科技人员是在给“环境一号C星”过生日。其实,不仅是这颗卫星,每一颗“中国星”上天的日子,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航天器长期管理部的科技人员都会铭记于心。在他们心中,给卫星过生日,比给自己的孩子过生日还要重要。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航天器测控与管理中心。目前,我国在轨运行的卫星有近200颗,这其中有很多都是超期服役的“老寿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科技人员不仅要24小时不间断地对在轨卫星进行日常测控管理,还要及时对在复杂太空环境中的卫星进行诊断维修,让卫星最大限度发挥效能、“延年益寿”。因此,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被形象地称为守望星空的“卫星管家”。    

  让中国人在太空也拥有自己的“眼睛”   

  1968年1月,一支100余人的队伍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悄然东进,在秦岭深处一个叫桥南的小镇扎下根来。他们就是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首批创业者,也正是他们,筚路蓝缕,一路艰辛,建立起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雏形。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横空出世,一举成功发射,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技术。  

  20世纪70年代,航天科技迅猛发展,研制中国首颗应用型通信卫星成为中国航天的新课题。但要把通信卫星发射到地球同步轨道上,难度之大、科技含量之高,在当时只有极个别国家能够做到。   

  那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仅有4台晶体管计算机,总内存量不如一台286微型计算机,这样的计算机根本难以处理通信卫星如潮水般涌来的数据。面对困难,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将2台320计算机与2台717计算机通过4机并联方式进行改造,大大提高了机器的运行速度和可靠性,满足了任务要求。   

  1984年,我国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二号”卫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下辖各测控站连续奋战8个昼夜,成功将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3.6万公里的位置。从此,中国人有了自己的通信卫星。   

  这样的艰难和挑战,在航天测控事业的发展道路上不知遇到了多少,但航天测控人始终以尊重科学、脚踏实地的态度和敢为人先、自主创新的勇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成功实现了“飞向太空”“返回地面”“同步定点”“飞船回收”等8大技术跨越。   

  从“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巡天归来;从神舟飞船载人问天,到“嫦娥”“玉兔”万里探月;从“北斗”组网运行,到交会对接组建空间实验室……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一代代航天测控人,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进步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创造了多项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2011年9月29日,随着天宫一号的发射升空,中国载人航天迈入了全新的征程。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国年度航天发射次数将创历史新高,2018年也被称作中国航天的“超级2018”。    

  让“中国星”在万里云天闪烁   

  火箭发射时,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倒计时口令响起时。2018年11月1日23时5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对航天女将张润红来说,这是一次铭记终生的任务。这次任务的口令由她下达,“5、4、3、2、1,点火!”在奋斗12年后,她实现了自己的“01梦”,成为我国首位女性01号指挥员。   

  熟悉航天的人都知道,对任何一颗卫星来说,点火发射只是拉开了其飞天使命的“帷幕”。发射之后,卫星还要在地面测控系统的跟踪、测量与控制下,进入预定轨道。此后,这颗卫星才真正开始工作。   

  目前,我国有酒泉、西昌、太原和海南4个航天发射场。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从4个航天发射场发射的所有航天器,自火箭升空起,即由他们开始实施跟踪测量、状态监视、姿态调整、轨道控制等一系列操作控制,最终使航天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建立正常工作状态,投入业务应用。   

  卫星在轨运行时间不等,短则一两天,长则10年以上。运行时间较长的卫星被称为长期在轨卫星。虽然身处太空,它们却并非孤军奋战,而是时刻接受着地面的管理。卫星在轨运行,时间越长,对地上“卫星管家”的考验也就越大。   

  “地球周围环绕着大量在轨运行的人造卫星以及太空碎片,在拥挤不堪的太空轨道上,一旦发生碰撞,后果很难想象。”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航天器长期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说,航天器运行速度是高铁的几十倍,即使撞上很小的物体,也很可能“粉身碎骨”。这就需要管理人员长期“每分每秒”盯着这些卫星,如果卫星发生异常,不能有效注入控制指令,卫星就无法转入正常运行姿态,造价不菲的卫星就将沦为毫无用处的太空垃圾。   

  2017年6月19日0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发射过程中出现异常,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负责轨道控制的工程师孙守明表示,中星9A的预定初始轨道远地点高度为4.2万公里,而卫星实际入轨后初始轨道远地点高度只有1.6万公里,相差了2.6万公里,如此大的入轨偏差,以前很少遇到。7月5日21时,经过西安卫星测控中心16天的抢救,在实施10次轨道调整、6次定点捕获后,中星9A成功定点于东经101.4度赤道上空的预定轨道——抢救工作成功。   

  根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披露的数据,迄今为止,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完成了300多次重大科研试验任务,成功抢救10余颗故障卫星。    

  在太空“画”出美丽的星迹   

  进入新世纪,中国航天发射任务更加频繁,在轨航天器数量也随之急剧增加,这对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多星测控管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战。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通过优化测控网布局、开发多星测控管理软件、实施测控资源统一调配等方式,提升了多星管理能力,又先后自主研发了多星共位控制、多星编队飞行等多套精密控制软件,逐步实现航天测控网自动化运行。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目前已具备了同期对上百颗在轨航天器实施轨道测定、状态监视、姿态调整、轨道控制和维护维修的能力,实现了从“单星管理”到“多星分组管理”再到“多星自动管理”的创新进步。   

  2017年5月,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一则喜讯:在第九届“国际空间轨道设计大赛”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队从来自世界各地的69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荣获季军。该中心此次选派的都是“80后”科技骨干,平均年龄只有29岁。   

  像这样的中青年创新科技人才团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还有30多个。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刻苦攻关,终日与浩如烟海的数据、纷繁复杂的程序打交道,身在斗室却能经纬苍穹,引领着万里高空的“中国星”安全稳定运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卫星导航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为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一代代航天测控人用青春与热血、忠诚与智慧,在辽阔天宇铺就了一条经天纬地的巡天之路。   

  如今,中国先后11次发射神舟飞船,天宫、天舟也相继出征太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通过精准的测控,成功保障天地通话、出舱活动、太空授课等顺利进行,护送着一批批航天英雄安全返回。   

  正是有守望星空的“卫星管家”的精心看护,广袤星空一颗又一颗“中国星”才更加绚丽诱人,更加多姿多彩!(记者 秦骥 )

阅读
 
编辑:王菲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