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渡廊桥。
“咸阳马栏红”苹果。
咸阳CEC·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鸟瞰图。
咸阳南大门。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两千年之前,秦建都咸阳,以改革变法之伟略,傲视诸侯;以开放包容之胸怀,统一六国。
世事更迭,风云际会。
改革开放40年来,大秦故都咸阳依然延续着历史血脉,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将“崇德包容、尚法创新”确立为咸阳精神,保持生机无限、活力迸发,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提质!
改革创新引领
构筑发展新格局
1978年,咸阳生产总值为9.78亿元,到1994年首次超过100亿元,共用了16年时间;2010年,咸阳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2014年跨上2000亿元台阶,1000亿元到2000亿元的飞跃仅仅用了4年时间。
改革开放40年来,咸阳经济飞速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家引进的全国第一条彩色显像管生产线落户咸阳,咸阳电子产业异军突起。1991年,以彩虹集团为主的全市电子工业产值占到全省电子工业产值的49%,彩虹牌显像管畅销海内外……时光更迭,如今,咸阳一批支撑发展、引领转型的产业项目已经取得重大突破。CEC·8.6代液晶面板项目试产,正泰输配电产业聚集,秦星电动公交车开始投放市场。如今,咸阳转型发展已经成效初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咸阳充分发挥对内改革、创新引领的作用,厚植发展新优势,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和新型工业集群,培育现代服务业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今年是咸阳营商环境和行政效能“双提升年”。在咸阳创业的青年企业家曹磊深有感触地说:“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真真切切的生产力。如今,我能切身感受到去政府办事服务态度好了、效率高了,企业办事越来越方便。”同时,咸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开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大走访”活动,加快构建高效的政务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
咸阳对外开放的大门始终敞开,开放、包容的精神融入咸阳人民的血脉中。咸阳全面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从交通、产业、网络等方面入手加快打造全省“三个经济”先行区。此外,咸阳逐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发展结构,加快融入“大西安”,着力构筑良性互动、协调共进、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
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相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会反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咸阳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建设已见成效。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咸阳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一座城市的变化,总逃不过人们的眼睛。在咸阳生活了40多年的张玉芳大妈,今年已经69岁了,说起改革开放40年来咸阳城市建设的变化,她感受最深的是贯穿咸阳市城区的防洪渠,以前又脏又臭,现在重新规划又宽又直的马路。马路中间的绿化带四季常青,还有许多供市民活动的小广场。“以前经过防洪渠时大家都捂着鼻子走,现在我们经常去那里,散散步、跳跳舞,开心极了。”张大妈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咸阳逐步推进铁腕治污降霾,继续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通过清洁能源替代、集中供热等方式,拆除全市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近5万辆;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投资近2亿元综合治理渭河,积极保护河流水质及流域生态环境。
咸阳加快农村清洁能源改造步伐,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减少污染;积极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煤改地热以及工业余热暖民工程,目前完成居民煤改气2.5万户、煤改电7万余户。今年8月,咸阳已被列入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开展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
生态治理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咸阳贯彻落实“北部山地森林化、中部旱塬果林化、南部平原园林化”的绿化战略,统筹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等工作,部署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排查大整治活动。
改革步履铿锵
引领共奔小康
40年前,对于还处在温饱阶段的咸阳人来说,公园是奢侈的去处。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型公园和广场在市民“家门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咸阳湖公园、两寺渡公园、统一广场……市民推窗便可欣赏到美丽如画的风景,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咸阳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办好惠民便民实事,努力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条街、一座楼、一个公园”已成为历史,人民路扩宽改造、世纪大道、咸阳湖等重点项目依次完成。改革开放40年来,咸阳把新增财力的80%和财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每年为百姓做30件惠民便民实事。现在,咸阳一批标志性工程已经建成投用,渭河生态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古渡廊桥建成通行,“一河两岸”成为都市会客厅,市民文化中心建成使用,双照湖如期蓄水,“三城两带”城市空间格局初步形成。
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咸阳紧盯目标推进脱贫攻坚,逐步夯实脱贫基础,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咸阳抢抓省上实施“三个千亿级”全产业链项目机遇,因地制宜培育脱贫产业;采取村企联建等方式促进农户进行合作经营;采取多种方式破解资金瓶颈。近年来,双矮苹果“乾县模式”,石榴栽培“礼泉模式”,酿酒葡萄“张裕模式”,休闲农业“袁家村、马嵬驿模式”等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与此同时,各县(市、区)还加快发展养蜂、马铃薯、小杂粮、林下种植养殖及特色水产等产业,让农民致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咸阳在支持科技发展方面不遗余力,科技进步卓有成效。目前,咸阳科技人才总数达到23.1万人,2017年,咸阳60项科技项目被立项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8项科技成果获2017年度省级科技奖励。
卫生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咸阳现有医院151所,卫生院178个,社区服务中心(站)10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4个。目前,咸阳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0928人,是1978年的6.2倍,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820人,是1978年的3.4倍;注册护士15788人,是1978年的10.2倍。与此同时,咸阳预防和治疗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地方病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常见传染病每10万人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大幅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今年,陕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在咸阳成功举办。本届运动会秉持“精彩、绿色、惠民、智慧、节俭”办赛理念,围绕“激情省运、逐梦咸阳”主题,以鲜明的时代风格、浓郁的大秦文化、优良的办赛水平给全省人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2017年,咸阳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咸阳多措并举、持续发力,立足长远巩固创文成果,推动文明向善之花开遍咸阳。咸阳制定出台2018年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任务分工》,负责领导深入基层检查创文巩固工作,督促指导相关部门全天候、不间断整治难点问题;常态化、长期化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活动;大力弘扬“崇德包容、尚法创新”咸阳精神,叫响“大秦故都、德善咸阳”城市品牌。
夯实党建根基
掌舵发展航向
党建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咸阳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过硬、纪律严明、本领高强,狠抓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咸阳按照“学懂、弄通、做实”和“抓首要、大学习、促发展”要求,持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向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咸阳把运用“三项机制”与干部选任、评先评奖、治庸治懒、问责追责等充分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实干有为者受到重奖重用,敢闯敢为者得到宽容包容,平庸无为者必须下岗下课的导向。继续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发挥党校、行政学院、马栏干部学院等阵地作用,着重培养干部的专业能力。
今年10月22日,咸阳召开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安排部署会,引导广大知识分子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咸阳追赶超越发展进程中。
“有党员和干部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把娃放到这里,我特别放心。”在秦都区马庄街道七结村党群服务站里,刘英兴奋地说。此时,刘英4岁的孙子张佳池在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和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这得益于秦都区马庄街道开展的“党性体检”活动,这项活动不仅提高了党员为群众服务的意识,也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咸阳以被确定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市为契机,开展“千村示范、万村达标”活动;全面推广秦都区、彬州市“党性体检”活动经验,引导广大党员知党情、明党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稳步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在政治上、程序上、纪律上把好关,坚决防止“带病入党”问题,永葆党员队伍勃勃生机。
咸阳着力守护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全力配合组织工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和落实“三项机制”,制定出台《咸阳市“马上就办、办就办好”若干规定(试行)》。
咸阳是一座因改革而崛起的城市,又是因开放而繁荣的城市。4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慧和数不清的汗水,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如今咸阳已经形成了能源化工、食品、装备制造、电子、医药、纺织、建材七大支柱产业,服务业也得到长足发展。现在的咸阳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福祉明显增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已经是500万咸阳人民美好的幸福家园。
如今,咸阳坚定不移地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以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为抓手,在凝神聚力追赶超越的发展过程中书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记者张丹杨小玲见习记者仵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