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延安鲁艺文化园区传承鲁艺精神传播红色文化

陕西日报2019-01-04 10:43:27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2018年11月30日上午,记者走进延安鲁艺文化园区东山上一个窑洞院落,昂扬奋进的旋律从窑洞里飘了出来。

  “当时延安没有像样的乐器,冼星海用木桶做大胡、用脸盆做小鼓,组成了一支简陋而奇特的‘交响乐团’,但却奏响了时代最强音。”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主任茆梅芳说。

  暖暖的晨光里,位于桥儿沟的延安鲁艺文化园区格外夺目。从外面看,东山上错落的窑洞与周边的民居没有差异,但走进窑洞,里面的陈设让人感到红色气息扑面而来。聆听当年鲁艺的故事,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81年前,在鲁艺这所艺术的殿堂里,一大批革命青年坚持理想,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时代意义、影响深远的经典文艺作品,推动了革命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孕育并形成了宝贵的鲁艺精神。

  今天,老一辈人民艺术家当年居住过的一孔孔窑洞已恢复原貌,成为一座座纪念馆,吸引着大批游客参访寻根,成为延安红色文化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抗战发出怒吼

  全面抗战开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文艺人才集聚延安,推动着延安文艺演出活动的繁荣。中国共产党以此为契机,决定创办鲁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正式成立,1940年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更名为鲁迅文艺学院,简称“鲁艺”。

  “鲁迅文艺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日文艺工作者和党的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茆梅芳介绍,“在浴血抗战中,鲁艺人克服战时物资极度匮乏的困难,自觉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为民族解放和人民福祉奉献出青春和热血。”

  1938年11月,冼星海受鲁艺音乐系全体师生的邀请,在周恩来的安排下踏上延安这片红色热土。在这里,他与曾经合作过的诗人光未然再次邂逅,一看到光未然写的《黄河组歌》,冼星海创作的激情就喷涌而出,他连续奋笔6个昼夜,谱成了不朽的乐曲——《黄河大合唱》。

  作为曾留学法国巴黎的音乐家,冼星海一到延安,就被这里高涨的抗日气氛感染,他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我希望用洪亮的歌声震动那被压迫的民族,慰藉那负伤的英勇战士,团结一切苦难的人民。”

  从重庆回来的周恩来,在欢迎晚会上听到300人合唱的《黄河大合唱》,挥毫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直到今天,无论在哪个场合听到《黄河大合唱》激扬的旋律,都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鲁艺的文艺工作者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深入生活、贴近实际,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泥土气息的经典艺术作品。《白毛女》《南泥湾》《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当年,这些作品的创作者都来自延安的鲁迅文艺学院。这些激荡了几代人青春岁月,至今依然活跃在荧屏舞台上的经典文艺作品,昭示着民族文艺的永恒魅力与鲁艺精神穿越时代的强大感召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艺人带着在延安形成的文艺思想和理念,成为文学艺术事业的领军人物。以鲁艺人为坚强领导和艺术骨干,我国相继建立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这些院校和机构秉承着延安鲁艺“艺术为人民”的信念与情怀,成为文化建设的推动力量。

  让鲁艺精神永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安桥儿沟鲁艺旧址成为珍贵的革命历史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

  2014年3月,陕西省政府、延安市政府决定依托鲁艺旧址实施延安鲁艺文化园区(中国革命文艺家博物院)项目。该项目是陕西省30个重大文化项目之一,包括核心遗址保护区、延安文艺纪念馆区、东山革命文艺家个人馆区、西山艺术家实践体验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5个部分。项目定位是:成为一个活的当代中国文艺和革命文艺史的课堂,一个集中国革命文艺家和共和国文艺领军人物之大全的博物院,全国唯一的革命文艺家博物院。

  随着延安鲁艺文化园区建设的推进,新鲁艺人奔波在征地拆迁、规划设计、文物征集、拜访艺术家的征途上,他们合力拼搏,一起攻坚克难,决心把园区每一个项目都用心做好。

  2016年8月3日,延安鲁艺文化园区工作人员赶到北京,一下车就马不停蹄地赶到延安老鲁艺人蔡若虹先生的女儿蔡胜家。“经过一天交流,蔡胜和她的姐姐蔡晓晴老师被工作人员的激情和热情深深感动,把她们收藏的珍贵文物全部交给延安鲁艺文化园区。”茆梅芳告诉记者,“在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布展的同时,延安鲁艺文化园区还在文物史料征集、馆藏文物信息录入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截至目前,馆藏文物资料达到1.5万件。”

  付出就有收获。目前,延安鲁艺文化园区建设已完成阶段性工作。延安文艺纪念馆顺利封顶,正在完善陈列方案设计。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妮说:“我们已在东山上为鲁艺院领导沙可夫,文学家茅盾、丁玲、周立波,音乐家冼星海、向隅、安波、马可,美术家蔡若虹、彦涵、胡蛮、石鲁,曲艺家韩起祥,建立了文艺家个体馆,并对外开放。延安鲁艺文化园区成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省委党校的指定教学点,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传承单位的‘艺术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共同传承鲁艺精神。”

  贺生泽是在桥儿沟生活了20多年的居民,也是近几年桥儿沟面貌发生巨变的见证者。已经退休的贺生泽没事时就到鲁艺文化园区门前的小广场和老朋友们聊聊天,看看广场上的节目。贺生泽告诉记者:“这个地方变化很大,山上原来是很深的一个沟,到后来一天一个样,无论是鲁艺的核心区,还是东山,整个文化园区面貌变化很大。白天游客多,到了傍晚,广场上有打太极拳的,有跳舞的,成了一个很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围绕“传承红色文化,讲好鲁艺故事”这一宗旨,延安鲁艺文化园区广泛开展故事会、鲁艺故事进校园、校园课堂进鲁艺等双向系列教学活动,加强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工作。“我们为学校搭建平台,把课本中涉及鲁艺人作品的课程放到鲁艺旧址来上课,从书本知识拓展到对艺术家、作家本身的研究。从2017年4月启动以来,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茆梅芳说。(记者 王雄)

阅读
 
编辑:李妍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