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剧场”十周年演出现场
国际在线陕西消息: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把扶贫故事搬上舞台,通过“一元剧场”文化惠民演出,把传统经典、现实题材、非遗歌舞、小戏小品等文化盛餐送到华山脚下、渭河两岸,以文艺演出助推脱贫攻坚,让贫困地区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乐享“文化小康”。
文艺为民 演出乐民
2018年4月18日晚,在渭南儿童剧院“一元剧场”2018非遗传承人优秀传统剧目演出现场,由非遗传承人党美丽、胡香串、刘秀丽、赵超峰等主演的优秀秦腔传统剧目《对银杯》震撼上演,现场掌声雷动。
近年来,为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助推渭南全市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一元剧场”内容形式不断创新拓展,演出地域由城市向渭南全市乡村拓展,实现了农村演出全覆盖。这也让“一元剧场”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演出内容也由传统经典向现实题材综艺节目拓展,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文化需求。参与演出的院团积极复排剧目,使老戏出新意,经典更精彩,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筹措资金,创排现实题材剧目,为民书写,为民抒情,为民抒怀。截至目前,渭南市复排、新创排了《家园》《天女》《关中往事》《洽川人家》《桥弯弯月圆圆》《枣花香》《李仪祉》等10多部新剧目和《银镯鉴》《清风亭》等20余部经典剧目,扶贫扶智的小戏小品60余部,先后深入渭南市1919个行政村进行演出。
经过数年的品牌建设,“一元剧场”也得到了各县(市、区)的大力支持。如今,“一元剧场”演出不仅仅由渭南市秦腔剧团和临渭区剧团承担,在渭南全市各县(市、区)国有文艺院团均实现了全部参与。每年计划组织戏曲类演出800场、综艺类演出160场,全面丰富演出内容,渭南全市实现“一元剧场”演出全覆盖。
走村入户 座谈交流
节目灵感源于群众 原始素材取自生活,为什么节目能够如此深入人心,让观众拍手称快?又是什么点燃了文艺工作者的激情,让观众纷纷点赞?渭南市青年秦腔剧团团长韩民介绍,正是因为“一元剧场”的节目立足于专业戏曲的基础,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坚持主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取灵感于群众,取素材于生活,说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情,演绎的都是脱贫攻坚路上实实在在的帮扶事迹,“一元剧场”才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韩民说,为了把脱贫攻坚相关工作搬上文化舞台,渭南市青年秦腔剧团所有演职人员积极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座谈交流。
“烂杆变大款”“贷了款,盖大棚,资金不愁,果园丰收,客商断园,收入倍增”“包联干部比我们的亲人还亲”“党支部+基地+龙头企业,‘三变改革’圆了我们的致富梦”……连续的深入交流座谈中,创作人员总能听到群众最朴实的语言。话糙理不糙,群众表现出来的感情才是最真挚的情感。就是这些“实在话”感动了创作人员,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
2018年以来,渭南市共创排43部扶贫剧目,已进驻299个贫困村,演出445场次,以舞台重现着扶贫路上的动人故事。
以文载道 以文聚力
位于秦岭北麓的临渭区曹峪村,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该村党支部书记杜永红介绍,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在家乡取得了很大成效,老百姓的生活有了盼头,但同时,一些不好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在确定建档立卡户时,有的人开着小车到政府门前,抢着要当贫困户;有的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使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负担更重。对此,该村第一书记顾余安也深有体会。他表示,脱贫攻坚要更加重视精神的力量,以民风建设推动精准脱贫。要坚决清除不良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尚,把精准扶贫与道德扶贫、文化扶贫相结合。当知道“一元剧场”剧团要来演出,他们就要求多演出一些脱贫攻坚的节目,让群众在笑声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渭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群众真正可以感受到脱贫攻坚为民服务的政策。一次次演出就是一个个加油站,为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在脱贫路上加油打气,切实让群众感受到扶贫政策的优惠以及文化的快乐。”著名秦腔演员胡香串在一次演出后感慨道。
在演出现场,乡亲们一边看着节目一边思考着,心里都有了一本明白账,清楚地知道了区上的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8个“政策大红包”,更明白了“脱贫还要靠自己,积极主动动起来”的重要性。
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宣传力度,渭南市临渭区在全区81个贫困村进行专场文艺汇演,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直观易懂、寓教于乐的作用,鼓舞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据统计,截至2018年11月底,渭南市2018年“一元剧场”文化惠民演出深入农村基层演出1552场次,总演出场次为2289场次,累计受惠群众137.38万人次。
文化给力,艺术提神,“一元剧场”在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渭南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发挥着巨大作用,更为渭南市追赶超越和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了有力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供稿 文/图 渭南市委宣传部 编辑 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