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2018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19-01-23 10:39:30

  各位代表:   

  我代表陕西省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任务完成情况和五年工作回顾 

  2017年是陕西发展历程中砥砺奋进的一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围绕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新”战略任务,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物价涨幅、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约束性指标均在控制范围之内,圆满完成了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实现生产总值21898.81亿元,增长8%,突破2万亿元大关。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06.39亿元,同比增长11.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0810元和10265元,增长8.3%和9.2%,全部迈上了新台阶。全省追赶超越的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面对严峻的下行压力,我们把努力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作为贯穿全年的重要工作,稳工业,促投资,强消费,在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保证了就业和群众增收,创造了结构调整的空间。按照“稳能源、促化工、兴电子、强制造、扩新兴、优传统”思路,出台新一轮促进工业发展21条举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为近三年最好水平。加大惠民生、调结构、补短板项目建设力度,实施PPP三年行动计划,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明显加快,引汉济渭等水利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宝兰、西成高铁建成通车,总里程828公里的沿黄公路全线贯通,投资216亿元的延长石油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快速推进,咸阳8.6代液晶面板项目投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6%,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0.8%。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积极发展分享经济、信息经济、消费经济等新业态,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个、陕西名牌产品88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19个,海航现代物流总部、京东全球物流总部等一批千亿级龙头项目落地,西安咸阳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100万人次,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6.4%和26.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36.37亿元,增长11.8%。

  (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气力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加强财政金融工作,供给体系质量进一步提升。煤炭去产能完成“十三五”任务的64%,化解钢铁过剩产能210万吨,取缔“地条钢”企业18家,商品房去库存周期降至12.5个月,政府举债行为进一步规范,企业税费、用能、物流等成本降低300多亿元。结构调整持续深入,优质增量规模化递增,存量效益不断提高,汽车产量突破61万辆,单晶硅产品产量达到全球第一,32个重大文化项目完成投资15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4.7%。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三变”改革示范村扩大至26个县,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率达到97.2%,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200万吨,果、畜、菜规模效益持续提升。采取有效措施盘活存量资金、加快财政支出进度,设立28支总规模835亿元的产业基金,通过采矿权抵押、建立融资担保体系等举措支持企业融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5926亿元,增长68.6%。

  (三)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大力促进军民融合、部省融合、央地融合,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创新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组建运行,新增两院院士6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获得国家科技奖36项,制修订国际标准6项,民参军单位达到589家,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921.55亿元,居全国第四位。实施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工程和民营经济转型示范工程,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建众创空间110家、孵化器60家,新增市场主体55.19万户,注册资本增长71.1%。在继续推进陕北转型持续发展和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的同时,全面启动关中协同创新发展,西安被列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咸新区实现由西安市代管托管,神木撤县设市,鄠邑、南郑撤县设区,9个镇被评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全省呈现三大区域协调共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着力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启动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54证合一”和“证照分离”改革,在35个县市区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以查处问题电缆为突破口开展市场环境专项整治,“营改增”和资源税从价计征等改革稳步推进,全面深化国企国资等关键性改革,“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平稳有序,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国有林场、盐业、电力、安全生产、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更加深入。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165项试点任务全面启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成运营,“微信办照”经验在全国推广。“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建设步伐加快,西安至布拉格等14条客运航线、至芝加哥等3条货运航线、至布达佩斯和科沃拉中欧班列开通运营,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陕粤港澳合作周、首届世界西商大会等活动成果丰硕。全年招商引资790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8.9亿美元,分别增长26.9%和17.6%,进出口总额增长37.4%,其中出口增长58.8%,增速位居全国第二位,西部第一位。

  (五)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铁腕治霾、科学治霾、协同治霾,强力推进“1+9”专项行动,全省特别是关中地区空气质量明显好于往年。按照柔性治水要求,系统实施重大水利工程,昆明池、渼陂湖、卤阳湖恢复建设初见成效,国家湿地公园增至43处、总面积达84.9万亩。夯实四级河长责任,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渭河干流水质持续改善,汉江、丹江、嘉陵江流域水质保持优良。建立土壤污染防治联合调度制度,扎实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与治理修复工作。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完成营造林719.5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05.4万亩。积极探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国家试点。

  (六)扎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持之以恒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完成民生支出3970.8亿元。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深入实施产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八大工程,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投入力度,20多万名干部下乡结对帮扶,全年减贫45.4万人,4个贫困县有望摘帽。实施新一轮就业创业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6.22亿元,新增城镇就业45.5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9.2%,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推动社会保障扩面提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三连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高于全国20元,省内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跨省就医结算扩大到全国,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8%和15%。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公租房分配率达83.4%,棚户区改造开工22.79万套。努力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普惠性幼儿园接近60%,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数量居西部第一位,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数量居全国前列,8所高校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全面推行公立医院改革,101个医联体覆盖90%县级医院和50%乡镇卫生院,宝鸡市、子长县被列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示范。大力推进文化惠民,成功举办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第四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话剧《麻醉师》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汉中“三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功举办省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我省体育健儿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再创佳绩。扎实推进“平安陕西”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侵财等刑事犯罪,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事故总量继续下降。民族、宗教、地震、气象、测绘、人防、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极不平凡,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三秦,两次来陕视察指导工作,给全省人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激励和鞭策。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凝心聚力、迎难而上,战胜能源价格波动、局部自然灾害等风险挑战,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全面启动实施“十三五”规划,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开创了陕西追赶超越的崭新局面。

  这五年,是陕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经济年均增长8.8%,总量由全国第16位前移至第15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在全国的位次高于经济总量排名。

  这五年,是全省经济结构质量优化的五年。以采掘为主的能源型经济结构正在向能源精深加工、非能产业多元支撑转型,在能源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下降11.8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增加400亿元,单位GDP能耗降低17%,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全省经济正在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这五年,是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群众收入增速跑赢GDP,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民生投入累计达1.73万亿元,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各项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特别是脱贫攻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501万群众告别绝对贫困,108.2万贫困人口迁出环境恶劣地区,住进新家园。全省人民生活得更有质量、更加舒心。

  这五年,是三秦大地面貌深刻变化的五年。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全省城镇化率提高6.8个百分点,建成铁路、高速公路里程均超过1000公里,渭河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汉江丹江水体保持优质。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绿色版图不断扩大,三秦大地更加美丽。

  这五年,是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五年。科技创新成果居全国前列,大型运输机、新能源汽车、闪存芯片、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智造”新名片,“放管服”、商事制度、社保、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成效显著,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建设,陕西正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回首五年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办好陕西的事情,一定要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矢志不渝推进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一定要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不被短期经济指标波动所左右,在保证质量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一定要时刻把全省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聚焦群众关切做好各领域民生工作,让三秦百姓有更多获得感。一定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坚持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坚持“跳起来摘桃子”,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状态投入工作、奋力拼搏。

  各位代表!陕西能够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各界人士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陕西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向驻陕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长期关心支持参与陕西改革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陕西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各领域不同程度存在,主要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营商环境尚需优化,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军民融合、开放型经济有待培育壮大;群众收入依然偏低,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领域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法治政府建设和作风建设有待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此,我们一定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加以解决。

  二、新时代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今年的目标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按照抓首要、大学习、促发展的要求,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入心入脑、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坚持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努力开创新时代政府工作新局面。

  做好新时代政府工作,必须认真践行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的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陕西的精准指引,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最大限度释放追赶超越动力和潜能,努力实现经济总量追赶、质量效益超越、发展模式创新,奋力谱写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

  做好新时代政府工作,必须全面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开启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富民强省新征程。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部署,全力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着力打造资源配置能力强、体制机制活、服务效能高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充分激发企业、县域、市场、人才等方面的活力,使人民群众在奋力创新创业中更多更公平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努力建设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新陕西。

  做好新时代政府工作,必须积极适应高质量发展新特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发展主题和高质量发展方向,聚精会神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切实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全省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做好新时代政府工作,必须顺应三秦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积极稳妥处置风险隐患,使全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做好新时代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争创一流。按照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一以贯之改作风,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努力创造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发展实绩。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必须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5%和9%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2%左右,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4%,单位GDP能耗下降2.8%。

  三、2018年重点工作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积极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高供给效率,着力培育发展质量新优势。

  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对处置“僵尸企业”实行清单管理,完成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年度任务,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抓好去杠杆工作,支持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支持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切实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深入实施降成本行动计划,推进省级涉企“零收费”,努力降低用能、物流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全力推进补短板各项举措落实。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统筹推进工业稳增长和调结构,继续落实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和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打造一批先进产业集群。围绕2021年产能达到300万辆目标,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汽车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今年整车产量达到70万辆。着力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加速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规模部署,推动5G规模组网,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平台,广泛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加快发展信息、健康养老等新兴消费,支持西安、宝鸡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推进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项目结合、产业融合,加快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基地和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围绕培育文化市场和文化龙头企业,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发展特色民宿、体育健身、康体养生等业态,壮大网络娱乐、数字出版、文化创意等产业。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安排省级重点项目600个、投资5000亿元左右。开工建设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等重大项目,抓好延长石油志丹LNG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陕北-武汉输电工程前期工作。推进三星二期、中兴二期等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完善“米”字型高铁网络,建成西安北至空港新城段城际铁路、西安地铁4号线,加快西安至银川高铁和西安至韩城等4条城际铁路建设,开工建设西安至延安高铁,争取开工西安至商洛、西安至安康、延安至榆林高铁和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启动西安咸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延安、榆林、安康机场迁建扩建工程。建成柞水至山阳、吴起至定边等4条高速公路,加快建设西安外环高速、西乡至镇巴等20条高速公路。全面启动东庄水库建设,加大引汉济渭、延安榆林黄河引水等工程建设力度。

  切实加强财税金融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推进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加强产业发展基金绩效管理,规范有序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产业基金作用。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和税收政策执行,为纳税人提供便捷服务。鼓励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支持企业通过公司债、企业债等方式融资。支持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和“三农”发展,实现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县域全覆盖。继续加大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引进力度,支持长安银行、秦农银行、陕国投等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发展。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重点领域、行业和机构金融风险,严厉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扎实做好互联网金融及交易市场秩序整顿工作,支持陕西金资加快建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二)努力走在创新驱动发展前列,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 

  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咸新区和杨凌“双创”示范基地等国家创新试点示范建设,全面提高创新供给能力。

  深化军民、部省、央地融合,促进创新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大力实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推进西安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航天产业基地、兵器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园、汉中航空智慧新城等建设,推动军民标准通用化建设,新培育“民参军”企业50家以上,力争军民融合产业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建设一流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新与在陕部属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模式,加快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中科院西安科学园、丝绸之路科教创新城、西工大翱翔小镇建设,构建协同创新、优势叠加、产学研用一体的融合创新机制。全面落实与央企战略合作重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的配套企业,促进央企资金、技术、品牌优势与陕西产业双向融合。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培育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围绕优势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一批产业技术联盟、产业创新园区,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集中突破一批制约全省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激活硬科技创新力量。拓展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等功能,推动市县共享西安科技资源,支持各地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体系,推动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持续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扎实做好“双创”工作。全链条培育科技型企业,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创业项目。高质量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布局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众创示范空间、孵化平台。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实施更加开放便捷的引才用智政策,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三)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杨凌示范区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方面的带动作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

  立足质量兴农,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严格落实耕地红线和粮食种植面积底线,对市县实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加快建设苹果、猕猴桃等果业优势产业带,推动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培育千亿级奶山羊全产业链,支持秦川肉牛产业发展。稳步扩大茶叶生产规模,支持苗木花卉、木本油料、食用菌、核桃、大枣、花椒、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发展林下经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产品加工、销售、仓储、物流等体系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陕西农业大数据平台,积极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进一步扩大陕西农产品优势品牌影响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积极发展和改造提升设施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完善产业体系和配套设施。

  遵循发展规律,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做好乡村规划编制,行政村规划编制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通村通组沥青(水泥)路、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和自然村通动力电等基础设施“三提升”工程,加大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实施力度,全面建设“四好农村路”。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试点和化肥替代行动。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创建活动,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年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640个。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深化农村改革,增强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持续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认证,实施“三变”改革千村试点行动,因地制宜建立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积极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落实财政、税费、用地、电价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逐步健全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四)更加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把陕西打造成陆海内外联动的重要节点、东西双向互济的重要门户。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深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抓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进一步缩减政府定价范围,防止市场垄断。深入推进电力、油气、盐业等重点领域改革。

  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着力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在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方面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陕西经验。在全省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推进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简化施工许可证办理程序、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等10大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国家部署抓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全部审批事项线上申报和审批。继续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公布全省证明事项和盖章环节清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促进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聚集。以打造“国际运输走廊”和“国际航空枢纽”为目标,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枢纽交通,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尽快形成航空高端带动,高铁与公路、地铁等交通无缝衔接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吸引领事馆、签证中心、大型企业、金融和商务代表机构、国内外客商聚集,切实发挥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国的门户作用。系统建设物联网和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探索发展旅游轨道交通、无人机物流等新业态,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多式联运,持续提高“西安港”和“长安号”班列运营水平。

  (五)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促进关中陕北陕南协调发展 

  深入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的要求,以更大力度补齐县域经济短板,进一步增强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性。

  坚持强关中、优陕北、兴陕南思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关中协同创新发展,推动高科技产业园区配套协作,壮大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总部经济,加快打造全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策源地。培育陕北现代能源化工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积极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走资源转化、产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子。支持陕南发挥绿色生态优势,积极融入汉江生态经济带,同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深化京陕、津陕战略合作,推动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加强呼包鄂榆城市群、黄河金三角等区域合作。

  深入推进“大西安”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国务院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和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多轴线、多中心、多组团推进“大西安”建设,加快西咸一体化、富阎一体化进程。完善关中城市群协调机制,加快城际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强化与周边城市群的发展协作,全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深化“一市一策”,支持铜川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积极推进沿黄河、沿汉江生态城镇带建设。高标准建设50个示范县城,形成一批市域副中心城市。加强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加大小城市培育试点力度,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县域经济扩规模、优结构、上水平。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落实保护产权政策,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开展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持续建好20个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县,再建设一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出台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建设行动计划,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或大型企业集团托管。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推动形成县域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梯队。

  (六)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强全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坚持精准方略,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不断提高帮扶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和针对性,切实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年内力争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9万套、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6万户。扎实兑现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等政策,保障贫困户基本生活。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攻克“坚中之坚”,开展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加大对深度贫困县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在正常增幅基础上再提高20%。强化苏陕扶贫协作,推进国企“合力团”、校地“双百工程”和“万企帮万村”等帮扶行动,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全年力争实现20个贫困县摘帽、99.7万贫困人口脱贫。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着力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儿童早期教育服务、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加强普通高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集团化办学、校企一体化办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推进“双一流”和“四个一流”建设,构建高校分类管理、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长效机制。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统筹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去产能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大力吸引高校毕业生留陕来陕就业创业。积极开展扩大政策性金融支持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小微创业者激励计划三项试点。按照国家部署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制度,深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和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大第二代社会保障卡推广应用力度,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政策。稳步开展社保基金投资运行,实现保值增值。做好低保、优抚、救助、慈善等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对各市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进行年度考核。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住房供给和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推进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工作,全年开工20.2万套。完善公租房配套基础设施,加快公租房竣工分配入住。研究建立房价统计和市场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加大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整顿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陕西建设。持续抓好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健全完善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监管等基本制度。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深入实施基层卫生能力提升三年计划,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加快发展社会办医。坚持预防为主,巩固和提升重大疾病专病专防成效。加快中医药振兴发展,大力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打造秦药品牌。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功能的医养机构,推动医疗与旅游、体育、食品和互联网等行业深度融合。在景区、城市、农村全面推进“厕所革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坚定文化自信,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快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陕西故事。扎实做好文物、广电、出版工作,持续推进省图书馆新馆、省群众文化艺术中心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加强文化活动室、书香三秦、农家书屋、社区博物馆建设。繁荣发展陕西文艺创作,以“百人计划”为抓手培育一批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加快壮大文化产业。建立我省传统文化产品工艺振兴目录,加强“国风·秦韵”文化品牌建设,提升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全面推进第十四届全运会筹备工作,办好第十六届省运会。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持续推进“四社联动”,做好第10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全面实施“七五”普法,加快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信访工作质量,完善利益表达、协调、保护机制,及时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和风险隐患,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夯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管理责任,加强有效监管,全面推进城市安全发展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开展新一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继续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七)以更大力度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陕西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

  以关中治污降霾为重点,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推进“1+9”专项行动,集中抓好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和重点工作,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强化联防联控联治,制定新一轮保卫蓝天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全省空气质量持续好转。抓好“三河三江”、重点湖库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大力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切实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和饮用水水源,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加强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等综合治理,强化固体废弃物处置。紧盯陕北石油、陕南尾矿库等重点风险领域,加强日常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防范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

  以秦岭保护为重中之重,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出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完成地市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完善秦岭保护规划体系。全面加强对秦岭和62个自然保护区的监督检查和综合整治,彻底整改中央环保督察指出的秦岭保护存在问题,坚决制止和惩处乱采乱排乱建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加大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及生态恢复力度,扎实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全面推进环境保护督察,探索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新路径,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以柔性治水和创建国家公园为突破,系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深入落实河长制,年内全面建立湖长制。按照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盛景”的要求,继续推进关中水系修复和湖泊湿地生态修复,启动泾河综合整治工程。强化黄河西岸生态整治和汉丹江上游水源地保护。积极推动国家节水行动,加强地下水保护和管理。建好红碱淖自然保护区,加快延安、铜川及富平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建设。深入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区体制改革试点,启动秦岭、黄河国家公园和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创建工作。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实施关中园林化、陕北大绿化、陕南森林化战略,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十线百站”和城市增绿等重大生态工程。

  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为牵引,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严格实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试行生态环境质量损害赔偿制度,全面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进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碳排放强度下降3.9%。加快延安市、西咸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神木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形成具有陕西特色和推广价值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八)聚焦法治廉洁高效,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人民满意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目标。要切实转变职能,持续改进作风,创新服务方式,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依法履职尽责,着力建设法治政府。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增强宪法法律意识,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开展工作。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完善政府立法体制,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执法重心向市县下移,加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认真履行行政复议职责,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扩大和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持续转变作风,努力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和省委实施办法,持续精简会议和文件,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防止“四风”反弹回潮。全面加强纪律建设,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严守纪律、接受监督的自觉。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长效机制,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持续加大反腐力度,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严厉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

  全面加强能力建设,努力建设高效政府。切实做到“五个过硬”,着力增强“八种本领”,知难而进、真抓实干,不断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找准短板弱项,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忧患意识,知危图安、勇于担责,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广“最多跑一次”经验,着力提高各级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认真贯彻省委“三项机制”,严厉整肃懒政庸政怠政行为,为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撑腰。进一步改革完善考核办法,加强督查问责,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陕西是双拥运动的发祥地。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过程中,解放军驻陕部队和武警官兵与陕西人民携手共进,结下了深厚情谊。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围绕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目标,按照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要求,更加自觉支持部队各项建设,更加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等工作,更加细致做好复转军人安置和优抚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各位代表!新时代的蓝图已经绘就,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追赶超越,推进“五个扎实”,决胜全面小康,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陕西新的更大贡献!(资料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

阅读
 
编辑:王菲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