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思纯)在陕南石泉的城关镇太阳村,有一百多户蔬菜种植户在沿江两三百亩河滩地上辛勤耕作,不仅为县城各大蔬菜市场每天供应着新鲜生态的蔬菜,也为整村脱贫提供了产业增收的多种渠道。
“前几天就跟挂面一样,头一茬早卖光了,这是第二茬。家家户户都是每天三点多拉到菜市场,一转手就回来了。可以说,石泉全县的早茬豇豆,全靠我们太阳村供应!”站在石泉汉江边偌大的河滩菜地中间,一只手残疾的豇豆大户张学弟一边用单手掐下一根根嫩豇豆,一边骄傲地跟村干部介绍今年河滩地的收成。
良种豇豆种植以其高产、高价、见效快,成为太阳村蔬菜种植户们的增收首选。今年市场批发价格从最初上市的每斤四元到头茬过后的每斤三元,创三四年来的价格新高。
张学弟说,他种了3亩豇豆,每亩地能收3000斤,收入在3万左右。他家6口人,4个劳动力,加上10亩桃子、2亩洋芋及其他轮茬蔬菜,年收入近10万元。太阳村如今像他一样在沿江滩地投入高品质豇豆以及其他时令蔬菜种植的,还有李朝维等10余户贫困户,每户种植面积均在0.5亩到2亩之间,按早晚两茬计算,贫困户靠豇豆一项年增收都超过5千元,加之其他接茬的季节蔬菜,年收入可增加近万元不等。
与此同时,顺村道蜿蜒而上,与汉江滩地一公路之隔,是太阳村大片被庄稼覆盖的低缓山坡。驻村工作队长蒋昌喜是这段路上的常客。他是太阳村脱贫驻村的队长,是村上玉皇洞生态专业合作社的养蜂技术员,也是全村22户贫困户的养蜂托管员。为了让全村稳定脱贫,太阳村驻村工作队在包联单位县创建办的扶持下,投入8万余元建起了山坡上的生态养蜂基地。为了让产业真正为贫困户增收,太阳村实行由合作社代管的形式,产出的收益分到每户贫困户头上。
太阳村今年产出的150多斤优质蜂蜜被一抢而空。“天晴下雨,蒋队长都在这里经管。为了不出差错,碰上不好的天气,他半夜还要来看一趟。很多村养蜂产业失败了,但是太阳村成功了。”每每说起蜂产带给贫困户的收益,村主任李江清都不忘蒋队长的辛劳付出。
围绕在养蜂基地周围的,还有太阳村家家户户都有的拐枣树。全村加起来有一百余亩拐枣,是太阳村规划了许多年的长效增收产业,如今也已经产生好的经济效益。村里采摘下来的拐枣每年都有四五千斤,近两年,玉皇洞合作社将新鲜的拐枣烤制加工成“鬼谷圣果”系列拐枣酒,也逐渐打出了品牌。靠着交通便利、靠着勤劳能致富的信念,太阳村的时令菜蔬种植、山坡林果、养蜂已经成为全村人赋予汗水和家乡荣誉情怀的“太阳产业”,有温度、有希望,也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