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主任医师廖永华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专访 摄影 赵浚喆
国际在线陕西报道(赵浚喆):“吾师汉章先生,生于医学世家,祖传正骨数百年,先生自幼随先祖习医,悬壶于乡里。”《郭汉章正骨学》开头写道。这本汇集西安市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鼻祖郭汉章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著作,是郭汉章的关门弟子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主任医师廖永华为献礼郭汉章百年诞辰(2016年)所著。据了解,像廖永华这种坚守悬壶初心的传承者,在西安市红会医院不在少数,有了他们,不难解释西安市红会医院为何能跻身全国三大骨科中心而又经久不衰。8月13日,国际在线陕西频道专访了于近日荣膺2019年西安市“最美医生”称号的廖永华,了解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的传承故事。
西安市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鼻祖郭汉章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著作《郭汉章正骨学》 摄影 赵浚喆
“因为热爱 所以坚守”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根据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现称西安市红会医院)专科医学发展需求,郭汉章创立了中西医结合骨科。1983年,正在上大二的廖永华,在红会医院探望做手术的弟弟。机缘巧合,这次探望也让在陕西中医学院学中医的廖永华第一次得知中西医结合骨科的存在。
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主任医师廖永华(右一)义诊 供图 西安市红会医院
回到学校,中西医结合骨科“洋为中用、古今结合”的医学特色引起了廖永华极大的兴趣。“也就是这个时候,让我萌生了一定要来红会医院搞骨科的念头。”廖永华说道。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意向,1985年廖永华大学一毕业便来到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工作。“勤勉、细致、爱总结”是廖永华初入医院的学习“三大法宝”。
时任西安市红会医院主任医师郭汉章(左)为中国女排队员保健治疗 供图 西安市红会医院
20世纪90年代,国家为了保护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实施“全国名老中医继承工作”,也正是廖永华踏实勤勉的特质,让廖永华被“幸运之神”看中,成为郭汉章学术经验继承人。“我跟随老师十余年,深受恩师高超创新的医术启发,受到其高尚医德的熏陶。”廖永华回忆道。学以致用,1991年,廖永华时任住院医生,他被选定参加西安市残联组织的小儿麻痹症医疗队,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做了80余台手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廖永华颁发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奖杯 摄影 赵浚喆
名师引路,理论结合实践,勤勉扎实基本功,廖永华的医学之路走的很踏实。这一干就是35年。“我应该是我们医院在职时间比较长的员工,我这人比较轴,一直没‘挪窝’。”廖永华笑道。
“扶上马 送一程”
除了自我成长,廖永华心系病患,总结临床经验,钻研医术,于1994年编写了《股骨颈骨折》一书,为青年医生提供了股骨颈骨折的基础知识及临床技能。廖永华说:“从医这个行当,需要终身学习。随着材料学及生物工程学的发展,新材料、新器械不断涌现,手术技术逐步提高,治疗评价更加客观深入,同时也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廖永华带领团队总结了红会医院近30年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经验,结合最新研究进展,重新编写了《股骨颈骨折》,兼顾学科发展最新发展前沿与研究热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此外,廖永华在其师郭汉章百年诞辰之时(2016年),著述编撰新版《郭汉章正骨学》。该著作汇集郭汉章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其师承者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成为了廖永华传承医术的见证载体。
在医学传承与创新发展方面,廖永华在其师郭汉章的医学基础上创新发明了“廖氏架”。令人欣喜的是,师承廖永华、现任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主任医师乔锋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将3D打印及数字化应用起来,自主研发的计算机辅助空间外固定架(QSF)与自动复位骨折功能的3D打印骨科外固定架(QF)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让传承与时俱进,避免了廖永华最担心的“青黄不接”问题。
“扶上马,送一程。我再过两年就退休了,每天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做几台手术,尽心培养些后辈力量,也就放心把这个岗位交给后来人了。”廖永华微微眯着眼欣慰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