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教育培训行业人才市场分析报告》出炉 “双减”政策下 四成行业从业者转行
2021-08-18 11:02:40来源:西安日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重压之下,教育培训行业正在面临一场“大地震”,众多从业者的去留也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近日,智联招聘持续监测教育培训行业人才供需变化趋势,以观察政策对行业人才市场的影响,并重点将2021年7月与政策发布前的2021年3月数据进行结构对比,形成《2021教育培训行业人才市场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双减”重压之下四成教育培训行业从业者选择转行 ,新一线城市颇受青睐。

  政策效应凸显

  招聘收缩 从业者求职增多

  “双减”政策尘埃落定后,整个教育培训行业,尤其是K12培训机构都在积极寻找转型之路。业务板块的调整自然带来人才招聘的变化,目前初期表现是整体招聘规模小幅收缩。智联招聘平台大数据显示,与全平台2021年6月和7月的发布职位数环比增长趋势不同,教育培训行业6月和7月的发布职位数分别环比下降9%、6.5%。

  面对当前的行业形势变化,行业从业者也在积极适应,调整职业规划,求职人数有所增长。从全行业求职者来看,经历3月求职高峰后,4月至6月求职人数持续环比下降,7月有所回升;而教育培训行业求职者6月求职人数逆势环比增长8.7%,7月进一步增长10.4%。随着政策落地推进,业内人士愈加清晰未来规划,求职人数可能会继续增长。

  “双减”政策后

  求职的年轻群体比例扩张

  2021年7月进行求职的原教育培训行业从业者中,51.4%已为离职状态,这一比例高于全平台活跃求职者的平均水平(44.7%)。教育培训行业从业者本身流动性较强,加之近期业内机构进行业务调整,人员变动大,加剧了整体流动性。

  从年龄和从业经验结构看,教育培训行业从业者的整体年龄结构偏年轻,36.9%为25岁及以下的95后群体,30岁以下群体占到七成多;27.2%的求职者仅从业不到一年,35.3%从业1-3年。与政策出台前的3月对比,7月份涌入求职市场教育培训行业从业者中,25岁及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进一步提升4.5个百分点,从业经验在一年以内的求职者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

  可见,政策对年轻从业者的影响更大,一方面,相对于资历更深的从业者来说,新手在业内的竞争力较弱;另一方面,年轻人的择业态度更灵活,面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更灵敏。

  教师/教务为求职主体

  比例达七成

  从岗位结构看,从事“教师/教务”岗的求职人群占总体的70%,且这一比例比3月提高6个百分点。教师作为行业的核心群体,对政策及行业形势的变动更为敏感,更多的人开始求职或者看机会,四成教师/教务人员选择转岗,行政、人力为首选。

  进一步观察求职人数前十的岗位,销售业务人员的离职比例最高,接近六成已处于离职状态,教师/教务人群的离职比例为51.2%,另有18%的人处于在职看机会状态。观察各年龄段求职者的离职待业比例,发现25岁以下群体的离职比例最高,达57.6%;同时,41岁及以上的高龄群体待业比例也较高,为49.2%。

  新一线城市最受欢迎

  低线城市的人才留存率较低

  教育培训行业7月发布职位数比政策发布前的3月下降32.4%(2019年的这一数值仅为1.9%),分城市等级看,一线城市降幅最大。一线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且教育消费意愿强,因此一直都是教育培训行业的重点布局之地,也是大量教育培训机构集中之地。面临“双减”政策的落地,一线城市最先受到波及,北京、上海更是成为全国第一批试点城市。智联招聘平台大数据显示,2021年7月一线城市教育培训行业发布职位数比3月减少了38.2%,高于其他城市等级,其中北京降幅达49.3%,居全国首位。

  观察求职者的地域流动意愿,一线城市求职者中,93.3%仍期望在一线城市就业,新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城市希望不改变城市等级的情况下求职的分别为94.7%、91.9%、76.3%、63.4%、51.1%。低线城市的人才留存率明显较低,三线、四线、五线城市的求职者均将新一线城市作为除本等级外的首选,分别有10.2%、16.5%、23.2%的人期望去新一线城市工作。

  尽管一线、新一线城市招聘规模收缩幅度较大,但求职者仍表现出去发达城市发展的愿望,并且新一线城市超越一线城市,呈现出最高的人才留存率及对低线城市人才的吸附力。

  人力资源专家表示,教育培训行业转型大幕已拉开,培训机构积极调整业务板块,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成为热门赛道;从业人员则重新规划职业发展,公共事业机构、主播等新兴职业都是他们的未来选择。随着政策落实的推进,行业未来发展将渐趋明朗,新业务模式、新职业类型都在萌生,业内机构和人才都应积极布局、早做规划,抓住下一个新机遇。(记者 关颖)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