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报道(张静攀):4月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首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陕西自贸试验区揭牌两年来的改革创新成果。
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陕西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两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紧扣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战略定位,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取得显著成效,引领陕西改革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自贸试验区引领陕西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
据现场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2649.79亿元,占陕西省进出口总额(3513.78亿元)的75.41%,其中进口1090.56亿元,占陕西省进口总额的75.99%,出口1559.23亿元,占陕西省出口总额的75.01%。
根据陕西省统计局历年发布的对外贸易数据显示,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两年以来,陕西省进出口总额从2016年的1974.8亿元迅速增加到2018年的3513.78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其中,2017年增长37.4%,2018年增长29.3%。陕西自贸试验区对陕西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明显。
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开行,也使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不断走向深入。
据了解,截至目前,中欧班列(长安号)已经常态化开行西安至中亚五国、德国汉堡等11条干线,在德国法兰克福、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州等地设立7处海外仓,实现中亚及欧洲地区主要货源地的全覆盖。2018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1235列、运送货物120.2万吨、货值17.2亿美元,分别是2017年的6.37倍、5.18倍和8.7倍,实际开行量、货运量、重载率均居全国第一。在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引领带动下,2018年,陕西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4%。
此前,西安交通大学自贸区研究院教授冯宗宪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专访时表示,自贸试验区帮助陕西这个内陆省份融入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带动陕西经济更加“外向”。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自由贸易试验区重在试验。两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打造中国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据悉,截至目前,陕西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国务院、商务部推出的138项改革试点经验,与此同时,聚焦特色试点任务,积极探索差别化改革,两年来累计形成创新案例262个,向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报创新案例69个,其中,“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线上税银互动”等9项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或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表扬,18项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在陕西省全省复制推广。
上述创新成果中,由西安国际港务区探索创新实施的“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将原来的“一柜一单”模式改为“舱单归并”模式,大大节省了通关时间,降低了通关费用,提高了通关效率。据了解,西安爱菊集团从哈萨克斯坦采购2000吨初榨食用油,通过“舱单归并”模式,原来需要申报86票的货物缩减为2票,节约了97%的通关费用。
此外,陕西自贸试验区还推出多重措施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打造陕西“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融资信贷、政策法律、会计审计、风险评估等咨询服务和政务服务。陕西有色冶金矿业集团作为平台第一个尝试“走出去”的企业,在“一站式”平台获取了全方位的境外投资服务。
对于陕西自贸试验区未来的发展,陕西自贸办副主任王刚表示,下一步,陕西自贸办将结合陕西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和发展实际,重点围绕“打造现代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先导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与国际合作试验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引领区”的目标,研究起草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方案,助力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