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报道(陈岚):4月1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第二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揭牌两年来的改革创新成果。西安市商务局局长、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理委员会主任吕恒军,西安海关副关长应小莉,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巡视员孙益国,西安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庞波出席,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第二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摄影 陈岚
紧抓制度创新 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吕恒军表示,两年时间里,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紧扣陕西自贸试验区发展定位和国家发展规划,紧贴企业经营需求,大胆推动改革,深入探索实践,完成了127项改革试点任务,形成136项创新案例。其中,“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被国务院作为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等6项创新在陕西省范围内进行复制推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安样本”。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先照后证、多证合一、集中注册、简易注销等准入环节全流程的创新改革举措,强化了企业市场投资主体地位。“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带一路服务机制陕西办公室”和“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西安调解室”等完善的法治服务保障体系,为自贸试验区内的国际商事争议和纠纷提供多元化、便捷化解决途径。
投资环境持续改善 金融功能日趋完善
两年时间里,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相继推出一系列招商引资、产业扶持、投资促进政策,吸引173家外资企业落户自贸区。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通过推广使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行企业增信担保及保险公司、集团财务公司参与担保等多元化税收改革,让外贸企业融资成本显著降低;在全国率先开展特殊区域外集成电路研发检测全程保税业务试点,创新推进“货站前移”“舱单归并”等24项监管服务举措,让企业通关时间大为缩短;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让通关效率大幅提升。
通过推进落实人民银行出台的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政策;创新“税银企”合作机制,以企业纳税信用评级贷款信用,为小微企业提供200万元以下“因税获贷”纯信用贷款等,让金融服务功能更加完善……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举措,吸引聚集了大量市场主体,据统计,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两年来,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34835家,注册资本4404.94亿元,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465家。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探索交流发展新模式
作为承担着融入陕西“一带一路”建设重任的区域,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在与德国博世力士乐集团、海航现代物流集团分别签署《共建“一带一路”中欧合作产业园战略框架协议》后,目前产业园聚集了博世、宝马,阿尔斯通、达能等欧洲世界500强企业。为支持陕汽集团、爱菊集团等本土企业,陕西还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设立生产基地和物流园区。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在拓展对外开放大通道方面,开通西安至中亚五国、汉堡、布达佩斯等11条干线通道,新增“襄西欧”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陆海联运班列,在德国法兰克福等地设立8处“海外仓”,初步形成国际、国内、区域三级海陆空物流大通道体系。2018年中欧班列(长安号)累计开行1235列,运送货物120.2万吨,货值17.2亿美元;设立自贸区国际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在创建人文交流新模式方面,已由传统的文化、广电、出版、文物领域,向科技、教育、旅游、体育、金融等领域扩展;通过开展“中俄地方经贸合作论坛”“丝路国际人文交流行动”等30余场主题活动,不断丰富交流内容,拓展交流路径,打造对外开放和展示的交流新平台。
通过自贸试验区一系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首创性”探索,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培育的“苗圃”正在生根发芽,结出务实之果。据统计,2018年,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吸引企业12975家,进出口总额2640.3亿元人民币,实际利用外资额37.1亿美元,税收收入102.3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