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报道(赵浚喆 陈锵):9月13日下午,参加“世界你好 我是渭南——让渭南非遗走向世界”2019多国媒体渭南行活动的外媒采访团来到渭南市临渭区,在下邽镇渭南葡萄产业园探访“临渭葡萄”这张颇具区域特色的渭南名片。
渭南葡萄产业园规划模型 摄影 陈锵
外媒记者观看渭南葡萄产业园园区元素设计 摄影 陈锵
外媒记者在葡萄园体验采摘葡萄 摄影 陈锵
在讲解人员的详细介绍下,外媒采访团了解到了园区葡萄产业的基本情况。
印度尼西亚艾欣塔电台主编珊蒂(左)与韩国《兰与生活》杂志社记者金镇锡在葡萄架下合影留念 摄影 陈锵
印度尼西亚艾欣塔电台主编珊蒂(右)聆听翻译讲解 摄影 陈锵
印度尼西亚艾欣塔电台主编珊蒂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 摄影 陈锵
印度尼西亚艾欣塔电台主编珊蒂说:“这个葡萄园看起来科技化程度很高。葡萄园的工作人员将葡萄采摘下来,用特定的工艺酿制成葡萄酒,同时也做成各种制品。葡萄生长的环境很好,葡萄园对葡萄的后期处理方式也很干净,这一点值得称赞。”在被问及体验如何时,她说:“游客来到这里可以自己亲手采摘葡萄,也能清楚地看到葡萄怎么被制作成美味的葡萄酒,参与感很强,这是一种独特的旅游体验模式。”
一到葡萄采摘园,泰国《曼谷邮报》记者塔纳·本叻就掏出相机,拍摄下了一张张渭南葡萄的“特写”。“So interesting!”他说,“旅游业和农产品种植在这里被很好的融合起来,我很好奇未来这里将创造哪些惊喜。”
塔纳·本叻拍摄葡萄的“特写” 摄影 陈锵
塔纳·本叻说:“在渭北葡萄产业园,葡萄扮演着很多角色。葡萄被采摘下来后,可以变成美味的各类酒制品;优质产品和新技术支撑起来的新兴农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高科技的研发、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有利于区域农业的未来发展和区域地位的提高。”他还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是无限的,最明显的就是对外交流更广了。因此,为了迎接世界各国的游客来此体验,塔纳·本叻建议渭南的各个旅游景区应该提供更多的语言服务,扩大区域旅游的价值和广度。
渭南葡萄看临渭。作为农业“底子”深厚的临渭区,在“现代农业导向、特色小镇融合、田园风光衬托、生态景观点缀”的思路下,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强区、由传统平原农业区向景观农业区的两个“转变”。
作为多种葡萄的优生区,渭北葡萄产业园先后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葡萄之乡”,被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确定为“综合示范基地”,被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1年9月,园区成功举办了中国·渭南首届葡萄节暨全国十七届葡萄学术研讨会;2018年8月24至25日,渭南市首届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论坛在园区举办。园区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临渭区发展栽植葡萄20万亩,年总产量约25万吨,产值15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鲜食葡萄基地。
韩国《兰与生活》杂志社记者金镇锡在三贤酒庄品尝由当地葡萄酿造的红酒 摄影 赵浚喆
繁杂、考究的多种工序下,葡萄酒的品质也卓尔不群。在三贤酒庄里,外媒采访团品尝了由当地葡萄酿造的红酒,并表达了自己对整个园区生态环境的感受。
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记者娜塔莎(左)与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摄像亚历山大品尝红酒 摄影 陈锵
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记者娜塔莎说:“农庄生产的葡萄酒味道很好,刚刚一路进来,我感觉环境氛围非常好。塞尔维亚也有红酒制造产业,但是没有像渭南临渭区这样大的庄园,既有酒庄,还有农场,我非常喜欢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