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座智慧化保护站建成、秦岭范围矿权全部退出、智慧化管控全面铺开、管控手段不断升级……记者从3月11日召开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工作现场会上获悉,去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主线,纵深推进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整治到位、修复到位、保护到位。
矿权全部退出,秦岭范围矿产开发成为历史
去年以来,我市不断推进秦岭北麓综合治理向纵深拓展。在全省率先开展峪口峪道治理工作,年度15项治理任务已全面完成,11座智慧化保护站建设(长安8座,高新1座,周至2座)和“三色管理”机制等创新做法被央视新闻宣传报道。
去年,我市完成了剩余5个矿权的注销工作,至此,秦岭范围矿权全部退出,结束了我市秦岭范围近半个世纪矿产开发的历史。同时,按照“全面拆除、应拆尽拆”的要求,全面完成了50座小水电站关停退出拆除工作,省秦岭办将我市工作做法在全省推广。
在2019年整治的基础上,我市强化动态监管,修订《西安市秦岭生态保护区农家乐管理办法》,目前共有农家乐经营户1552户,基本实现规范经营。秦岭保护区内行政村全部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清运,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全面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目前秦岭保护区域已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站)87座。
管控不断升级,“1+7+N” 信息化监管平台初步建成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智慧化的管控,据了解,这项工作在去年已全面铺开。目前“1+7+N” 信息化监管平台(1个市级平台+7个沿山区县开发区平台+N个行业监管部门)初步建成,基本实现重点区域可视、可查、可控。从工作机制、人员配备、经费支持、日常考核等方面完善了网格化管理体制,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为全省网格化管理工作探索出一条西安路径。
我市还完成了79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机制体制建设逐步完善,“长远上规范”的目标基本实现。特别是秦岭生态保护规划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邀请国家级团队编制了《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与此同时,多部门联合对违建复绿管护、小水电整治、农村垃圾治理、矿山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家乐长效监管等工作开展了20余次专项督导检查,这种联合督导检查已经成为常态,有力推动了秦岭全域保护向纵深发展。
坚持“系统治山、条例护山、规划管山、智慧控山”
今年,我市将坚持“系统治山、条例护山、规划管山、智慧控山”,不懈推进各项保护和修复工作,以秦岭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为十四运增光添彩。
按时序高标准完成中央巡视反馈问题的整改、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台账、市委专项督查和市人大执法检查反馈问题整改任务,同时认真做好验收、销号和备案。严格落实《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项考核办法》,以各成员单位工作中存在的推进不力、任务进展缓慢等问题为督查目标,以预警、督办、约谈、问责为处置措施,持续推动解决秦岭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加强科技监管,全面建成“1+7+N”信息化监管平台,推进“人防、技防、物防”紧密衔接,实现网格员和无人机互补式、交叉式常态巡查,实现对重点区域“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监测预警。健全完善全市秦岭保护综合执法工作机制,加大常态化巡查(检查)力度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秦岭区域各类破坏环境的行为。
推进矿山修复,全面完成7500亩工程造林任务
今年,我市将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推进秦岭区域生态修复各项重点任务。按照“一矿一策”要求,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全面完成7500亩工程造林任务;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完成秦岭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一站一档”“一站一策”“一站一案”“一站一书”要求,加快推进已拆除退出的小水电治理修复,完成10000亩小流域治理;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实施,完成全年15条峪口峪道综合治理任务。
今年我市还将继续完善制度体系,夯实保护基础。依据《规划》,加快完成秦岭区域勘界立标工作;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三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形成初步成果;制定出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综合性补偿办法》《西安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方案》《西安市湿地保护补偿办法》《西安市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补偿办法》,进一步健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