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古城西安 幸福感爆棚!
来源:西安日报  |  2021-04-21 13:16:58

(转载)生活在古城西安 幸福感爆棚!

  长安中央公园的运动健身区域紧邻居民区,群众运动健身十分便利。(资料图片 首席记者 王健 摄)

(转载)生活在古城西安 幸福感爆棚!

  消费扶贫展销会现场,市民购买特色农产品助力扶贫。 (资料图片 记者 翟小雪 摄)

(转载)生活在古城西安 幸福感爆棚!

  2021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西安站巡回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众多就业岗位。 (记者 翟小雪 摄)

(转载)生活在古城西安 幸福感爆棚!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分校化学实验室。 (资料图片 记者 冯炜 摄)

(转载)生活在古城西安 幸福感爆棚!

  改造后的海纳物流小区住宅楼。 (资料图片 记者 谢伟 摄)

(转载)生活在古城西安 幸福感爆棚!

  朱宏路主线桥 (资料图片 记者 窦翊明 摄)

  抓好民生保障,就抓住了人民奔向幸福的关键。西安市委、市政府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行,持续不断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过去一年来,重点针对就业、教育、医疗、出行、居住、环保等民生领域,通过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办成了一批顺民意、得民心、惠民生的实事,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

  健康西安

  17项重大行动推动健康西安建设

  不断夯实“15分钟健身圈”和全运惠民工程任务

  记者 张黎娜                                              

  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我市将围绕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领域,通过开展17项重大行动,推动健康西安建设。到2022年,全市健康优先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健康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健康环境不断改善,重大慢性病导致的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严重精神障碍得到有效控制,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显著提升。

  提升营养健康服务能力,开展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创建活动,加强学校标准化食堂建设,在幼儿园、学校、养老机构、医院等集体供餐单位配备营养师,在社区配备营养指导员。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低于7%和5%;孕妇贫血率预期分别低于14%和10%。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全面推进食品企业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完善市级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分级分类开展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鼓励餐饮服务提供者采用“互联网+明厨亮灶”形式,提升餐饮智慧化管理水平。

  实施多样化多功能全民健身惠民工程建设。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采取插件的形式,建设集综合健身区、球类运动区、儿童健身区、健身步道等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全民健身园区;加大力度做好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器材设施安全性、公益性,不断夯实“15分钟健身圈”和全运惠民工程任务,提升群众全民健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积极开展适龄妇女两癌筛查、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贫困地区妇女两癌检查和儿童营养改善等妇幼健康促进项目,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业务指导,持续提高妇幼健康水平。

  合理配置老年健康服务资源,积极发展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加强老年医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到2022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以上。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养老机构、敬老院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医养结合服务设施,重点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农村地区可探索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统筹规划,毗邻建设。到2022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达30%以上。

  鼓励、动员红十字会、急救中心、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社会团体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普及心肺复苏等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依托市第三医院、市第一医院成立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防治中心,建立健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网络,以市第三医院为牵头医院完善全市脑卒中急救地图,以西安急救中心为中枢,打造胸痛救治高速通道网。

  深化健康细胞示范建设。坚持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并建立持续推进机制。对健康西安行动中的倡导性指标,在健康细胞建设中予以落实。到2022年,健康细胞建设广泛开展,形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健康细胞。到2030年,健康细胞建设覆盖社会各个方面,健康服务落实到社会所有居民。到2022年和2030年,人均寿命分别达到77.7岁和78.5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提高。

  乡村振兴

  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

  开创具有西安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子

  记者 骆妍                                                 

  “从事扶贫工作10余年,我了解贫困户的无奈,知道他们面对危房的恐慌,对巨额医疗费的忧虑,也见证了危房改造带来的实惠,健康扶贫的便利,教育扶贫的功劳,产业扶贫的优越,贫困户脱贫后的欢愉。”西咸新区扶贫办干部杜迎安说,当前国家明确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对新使命我将拿出脱贫攻坚的精气神,努力奋进、苦干实干,履行新使命,为乡村振兴再建新功。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西安市交出了质量高、成色足的答卷。坚持高站位引领、大城市带动、大产业推动、大格局保障、大氛围营造,市委、市政府尽最大责任、投最大财力、用最大人力,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驾马车”齐驱,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用心用情用力解难题,真帮真扶真干促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29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37万户25.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同步实现了群众收入由低变高、基础设施由旧变新、产业发展由弱变强、就业创业由少变多、创新亮点由无到有。

  如果说脱贫攻坚是一场攻城拔寨的歼灭战,那么乡村振兴就是久久为功的持久战。2月25日,我市召开大会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全市要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通过保持帮扶政策和力量持续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政策落细落小落实;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分层分类帮扶,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长效机制,强化产业帮扶、内生动力培育和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这场会后,我市各区县、开发区迅速行动。鄠邑区以“九大抓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打造乡村振兴的“鄠邑样板”;浐灞生态区稳基础兴产业,以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临潼区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曲江新区在丹凤县建成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形成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经开区积极会同帮扶镇村谋划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西咸新区细化防返贫监测预警,各级帮扶力量不减,持续开展联户帮扶,保持工作连续性,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蓝田县农业产业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让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县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支撑……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西安市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定信心决心,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保持政策体系总体稳定,做好预警监测和动态帮扶,抓实“两业”增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健全社会兜底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开创具有西安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子,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就业保障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  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2020年贫困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记者 王涛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就业,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无论对民生保障还是高质量发展,都至关重要。一年来,西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现了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展现了西安市稳就业保民生的责任和温情。

  为积极做好疫情影响下企业用工保障工作,西安市人社局积极落实“免减缓返补”援企稳岗扩就业组合政策,2020年累计为3.8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54.81亿元,占全省总量近70%;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142.49亿元。

  围绕重点群体、重点企业,西安市出台了企业用工保障10条措施、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23条举措、稳定劳动关系12条意见、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20条意见等多项政策,千方百计助企纾困。同时,积极发挥就业资金在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中的支撑作用,西安累计投入就业补助资金5.7亿元。通过一系列措施,西安释放出融融暖意,2020年全市累计有8.2万人享受各类就业创业政策。

  今年,西安市持续完善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征集重点企业用工缺口,采取网上招聘畅通渠道、跨区域招聘、挖掘本地潜力等方式,解决企业用工需求,累计为多个重点企业输送工人3.2万人。

  2020年,西安市积极简化优化高校毕业生报到服务,取消了高校毕业生毕业报到备案手续;启动实施“乐业卡”项目,强化高校毕业生在西安就业创业服务;紧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精准帮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2020年,西安市共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499人,同比增长135%;组织“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一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用足就业服务、职业培训两大手段,助力复工复产。探索“人社+媒体+企业+服务”模式,西安市创新推出直播带岗活动。同时,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各类补贴性技能培训117.31万人次,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31万人,居全省首位,贫困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进一步加大岗位信息、远程招聘、直播招聘、网上面试等服务供给,截至3月底,通过直播送岗和线下招聘活动,为重点人群提供服务19.6万人次。

  2020年,西安市持续推进“百县千镇标准化创业中心”创建行动,持续加大对劳动者创业资金支持,全年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34亿元;通过组织开展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西安地区选拔赛暨2020年西安创业创新大赛,让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持续显现,累计带动就业超过8万人。

  按照“应保尽保、应发尽发”的要求,西安市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及时发放失业保险金,切实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全力抓好贫困劳动力就业,举办“暖冬行动”就业援助专场招聘活动,帮扶11.97万人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通过城市低保等措施,最大化地提升民生兜底保质保量。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聚焦制约创新创业的痛点和堵点,为西安高质量发展积聚创新动力、释放创新活力。

  教育强市

  西安持续加快学校建设步伐

  今年秋季开学新增学位10.8万个

  记者 王燕                                              

  教育是民生之基、国之根本。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西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一年来,西安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市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全力推进《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一座座新学校拔地而起,一个个旧校园焕然一新,一群群好教师潜心育人,家长们交口称赞,学生们喜笑颜开。色彩斑斓的教育民生答卷上,写满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直以来,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是太华路地区公共服务配套的短板之一。2020年9月,作为三年行动计划首批建成的学校,也是我市高标准、高品质建设的重点项目,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分校投入使用。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课桌椅漂亮实用、储物柜每人一个,所有材料均为环保用材;智慧黑板、中央空调、新风系统、录播设备一应俱全。

  更让学生和家长放心和满意的是,分校由市八十九中学教育集团“委托管理”,与“省级示范高中”市八十九中深度融合,统一配置资源、统一调配人员、统一教育教学管理、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育科研、统一评价反馈,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这所崭新的学校,为太华路地区带来了优质教育资源,很快成为附近群众向往的名校。

  像市八十九中学分校一样,2020年秋季开学,西安共投用195所新建、改扩建学校,新增学位19.4万个。与此同时,西安通过大力实施“名校+”工程,充分发挥名校品牌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将名校特色校园文化、先进办学理念、成熟教学模式、优秀管理团队植入“+校”,提升“+校”的内涵和品质,快速驱动“+校”脱胎换骨、华丽转身,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迅速扩大,全面提升了西安的基础教育质量。

  “西安的教育发展让人充满期待。”这已经成为西安家长的共识。当前,西安的学校建设步伐持续加快,新建、改扩建的126个学校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竣工32所、主体封顶89所、主体施工5所,今年秋季开学126所学校均将高标准如期安全投用,新增学位10.8万个,保障适龄人口“应入尽入”。

  为了让软硬实力齐头并进,西安今年将招聘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600名,目前完成2100名新招聘教师面试工作,确保7月全部教师招聘到位。同时,印发《校园长领导力提升计划》《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计划》,通过新入职教师技能大练兵、暑期教师大培训等活动,确保新招录教师胜任岗位、快速成长;市级将投入4000万元用于校园长教师培训,培训校园长教师20万人次以上,加快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校园长能力提升。

  西安市教育局还启动实施了“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市级计划列支3.2亿元,对遴选的220所有一定办学基础且具有提升空间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从校园设施、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将在秋季开学前取得明显提升成效,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质量优良、充满活力的新优质学校,满足群众优质教育需求。

  住房保障

  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  加快推进保障房建设

  让更多群众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记者  赵辉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过去一年来,西安市持续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加快推进保障房建设,使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让更多的住房困难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及新就业大学生有了安居之所。

  “小区改造前后的变化太明显了,现在就跟新建的洋房一样,大家心里都非常高兴、非常满意,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施工单位的辛勤付出。”近日,78岁的枣园小区13号楼三单元居民雷师傅谈起改造后的小区,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他说,以前的这里环境用“脏乱差、老破旧”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乱搭乱建、乱圈乱占的现象非常严重。来了亲戚朋友都会问:小区啥时候拆,搞得大家很尴尬。现在好了,再也不担心亲戚朋友上门来了,小区环境好了,颜值高了,居民们心里也乐开了花。

  跟雷师傅一样,很多市民也见证了老旧小区一天天的变化。数据统计显示,去年以来,我市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取得良好成效。2020年初,全市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100个,截至目前已实施改造1861个小区,建筑面积2539万平方米。其中,已完工1514个、1999万平方米。在改造中坚持民生工程听“民声”的原则,让改造后的小区既好看又好住,群众满意度超过95%,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在提升群众居住品质,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让人民群众从“有得住”到“住得好”的同时,西安也在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形成了以公租房、共有产权房与房地产市场精准调控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实现中等以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及新就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全覆盖。

  “看看我住的这个公租房小区环境多好,物业管理的也好。”今年28岁的小李落户西安已经4年了,作为一名新西安人,他申请了一套公租房,这对一个刚到西安的年轻人来说,每月不高的房租解除了他住房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实施保障性住房3036万平方米、37.3万套;已建成分配1938万平方米、25.6万套;累计货币化保障4.38万户,发放租金补贴1.98亿元;惠及中等以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及外来务工人员约100万人;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3%以上。

  根据近日出台的《西安市2021年保障性住房工作实施方案》,2021年全市将建设和筹集保障房3.04万套(公租房1.2万套、共有产权房1.84万套),其中,2021年新增1.5万套(公租房0.7万套、共有产权房0.8万套),2018年至2020年保障房续建1.54万套(公租房0.5万套、共有产权房1.04万套);建设人才公寓1350套;年度累计发放租赁补贴家庭不低于5000户。2018年至2020年保障房续建任务继续由原责任主体落实,分5年清零。

  规划就是目标,需求就是动力。西安紧紧围绕解决老百姓住房困难问题这一民生实事,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让更多的群众住有所居、住有宜居,不断提升群众的居住幸福感和满意度。

  交通建设

  交通全面“升级”

  二环与三环间基本可在10分钟之内通达

  首席记者 梁璠                                       

  提升居民幸福感,交通建设要先行。近一年来,西安地铁和快速路建设、断头路打通等交通优化提升项目正在加紧实施,交通全面“升级”,市民出行越来越便利,中心城市交通承载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现在上班基本不开车了。地铁四通八达,去城区哪个方向都能满足。”家住曲江新区的王意告诉记者,她家住在地铁4号线沿线,只要地铁能到达的地方,就乐于乘坐地铁,车开的少了,出行幸福感却增多了。

  2020年9月29日,西安地铁15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至此我市轨道交通建设三期规划在获批后1年3个月内,7个项目150公里线路全部开工建设。开工准备速度和规划落地时间均创造了历史最快纪录,形成了“10线共建”的高强度建设格局。2020年12月28日,地铁5号线、6号线一期、9号线按期建成通车,新增运营里程83公里,创下了一次性开通的最高纪录,线网客运量位居全国前列,轨道交通占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已超过50%。

  作为全运会重要的交通设施配套工程,地铁14号线建成后将与机场线贯通运营,串联机场、北客站两大综合交通枢纽及奥体中心。2021年2月25日,西安地铁14号线正式进入为期3个月的空载试运行阶段,标志着地铁14号线进入运营筹备工作的关键时期。此外,三期规划其余各项目也将在今年全面加快建设进度。

  “广安路快速化改造完成以后,开车从安邸立交到辛家庙立交只需要5分钟,实在是太方便了。”家住浐灞生态区、单位在金花北路的市民张家友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北三环与太华路立交工程等4条快速路建成通车,标志着西安城市快速路骨架体系已初具规模。主城区与周边区域快速联通的目标基本实现,二环与三环间基本可在10分钟之内通达。

  过去这一年,全市城建投资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北辰大道、昆明路、广安路等城市快速路和东南二环立交、西南二环立交、凤五立交、凤八立交等大型互通立交建成通车,交通拥堵问题持续得到改善。

  据了解,为全面提升城区交通出行环境,我市正在开展中心城区交通优化提升工作。通过分类实施一系列交通优化提升项目,不断提升路网密度,有效缓解停车难,全面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让市民出行更便捷。2020年累计打通断头路57条,新建次支道路56条,完成背街小巷改造提升454条,新建绿道366.78公里,打开封闭大院32个,路网密度和通达程度明显提升。中心城区建成公共停车位8082个,利用闲置用地建成临时停车位12826个、试点落实错时共享停车位45695个、探索施划道路两侧海绵停车位(白天通车、夜间停车)912个,停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市66所学校成功打造安全上学路、6家医院建成畅达就医路,打造完整街道示范街区13个。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书写美好民生答卷

  本报评论员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是社会和谐之本,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事。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陕西和西安的民生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为我们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了行动指南。初心不改,使命不忘,一年来,西安在追赶超越的历程中再谱新华章,书写下浓墨重彩的民生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真抓实干的作风,只争朝夕的劲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六稳”“六保”,高标准打赢脱贫攻坚战,城市形象品质不断提升,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就业、住房、教育等民生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人民群众在民生事业的发展进步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连着幸福。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我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围绕“补短板”与“虑长远”扎实办好惠民实事,剩余建档立卡贫困户5304户8533人全部脱贫,实现贫困人口“动态清零”;城镇新增就业15.31万人,就业率持续走高,进一步实现劳有所得;加快推进“三改一通一落地”,改造老旧小区1861个,努力解决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实现住有宜居;新建、改扩建学校195所,新增学位19.4万个,进一步实现学有优教;连续9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市生活品质得到大幅提升……无论是站位高远的“大写意”,还是枝叶关情的“工笔画”,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着群众关切,让群众“饭碗”更加稳固,“钱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可以说,民生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正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实践。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踏上促进民生改善的新征程,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让民生关切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期待同频共振,书写更具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民生答卷。

编辑:王菲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