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从7到5257 朱鹮保护事业实现了涅槃重生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1-10-26 17:12:46

陕西:从7到5257 朱鹮保护事业实现了涅槃重生_fororder_图片90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 段晓蕊

  国际在线陕西消息:10月2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副院长雷颖虎,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亚祖出席并解读《朱鹮保护蓝皮书》。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会上,昝林森介绍道,四十年来,朱鹮保护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朱鹮从“发现”,到“保护”“繁衍”“复兴”,实现了涅槃重生的生态奇迹,成为陕西生态保护事业的重要范例。

陕西:从7到5257 朱鹮保护事业实现了涅槃重生_fororder_图片91

朱鹮 摄影 张跃明

  回顾朱鹮保护四十年艰辛历程,在系统总结、深入研究、广泛讨论、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陕西省林业局组织专家编制形成《朱鹮保护蓝皮书》,涵盖朱鹮概况、朱鹮“灭绝”和重新发现、朱鹮保护研究、主要保护措施、朱鹮保护成效、朱鹮文化与对外交流和朱鹮保护展望七部分内容。

  《朱鹮保护蓝皮书》资料显示,朱鹮是起源于6000万年前第三纪始新世的古老物种,被誉为“东方宝石”,属鹈形目鹮科鸟类,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是朱鹮的重要分布地,从黑龙江到海南的20个省(自治区)均有分布,陕西全境适生,种群曾极为繁盛。进入二十世纪后,农业工业化的历史之轮,让古老的朱鹮遭遇空前的生存危机。1963年,朱鹮在俄罗斯灭绝;1964年之后在中国再无发现;1979年,在朝鲜半岛消失;1980年12月至1981年1月,日本佐渡的最后5只野生个体被捕捉人工饲养。直到1981年5月,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秦岭成为朱鹮最后的“庇护所”。

陕西:从7到5257 朱鹮保护事业实现了涅槃重生_fororder_图片92

朱鹮 摄影 张跃明

  经过四十年保护恢复,朱鹮呈现种群兴旺态势。截至2020年底,陕西朱鹮种群数量已从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5257只,占全国的79.45%,占全球的68.67%;野生种群栖息地全部在陕西,面积由发现时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分布范围,已经由最初发现时的陕西洋县姚家沟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浙江、四川、北京、上海、河北、广东和日本、韩国都已经重建种群,呈现出以秦岭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

  朱鹮作为和平使者、友谊象征,曾经7次承担中国“外交”重任,“朱鹮文化展”亮相日本大阪G20峰会,朱鹮文化论坛登陆韩国首尔。2019年,朱鹮成为70周年国庆游行时“青山绿水”方阵的一员。2021年,朱鹮与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秦岭四宝”组团成为“十四运”吉祥物。朱鹮已经成为陕西乃至中国的生态名片、文化名片、外交名片。

  在四十年的保护实践中,陕西已探索形成了“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朱鹮保护模式,为拯救濒危物种提供了可借鉴方案。其中,就地保护、易地保护、野化放归三大举措是朱鹮保护恢复的关键。

  经过四十年不断探索实践、改革创新,陕西相继攻克极小种群保护、人工饲养繁育、疾(疫)病防控和野化放归等技术难题,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技术理论体系,成为世界朱鹮保护研究的科学高地。

  “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朱鹮已经基本摆脱了濒临灭绝的风险,但是受其生存环境和自身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朱鹮保护,未来依然充满挑战。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作为,不断发展和完善朱鹮保护模式,在实施秦岭北麓连续十年野化放归行动的同时,科学推进其他历史分布区野化放归,促进朱鹮种群持续扩大扩散,实现野生种群稳定、可持续繁衍,让朱鹮生生不息、自由翱翔。”昝林森说。(文 向泽)

编辑:王菲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