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本次大会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国网陕西电力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公司首要政治任务,立足于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在全面把握上下功夫、在全面落实上下功夫,精心部署、细化措施,有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机关、进基层、进班组、进现场,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全体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认识,凝聚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加快建设坚强陕西电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推出系列报道《二十大精神在基层•陕电篇》,邀您一起见证国网陕西电力的央企担当。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各地、各行业相关单位积极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让会议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了更好地学习宣贯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做足了充分的准备。”高琳就是宣讲团的光荣一员。
今年八月,高琳担任起国网陕西电力张思德(管培先锋)共产党员服务队(以下简称:管培先锋服务队)队长。她快速学习并适应新岗位要求后,面临的头一件大事就是组织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更好地让“精神之花”在基层沃土绚丽绽放。
国网陕西电力张思德(管培先锋)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高琳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 摄影 沈盼
作为国网陕西电力党校(国网陕西管理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党校(管培中心))的一份子,高琳深感电力培训教育事业的光荣使命,掌灯人护航万家灯火,他们则为掌灯人筑牢思想防线,向光而行更有力量。
国网陕西电力党校(国网陕西管理培训中心)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盛况 摄影 乔春雨
在担任管培先锋服务队队长之前,高琳先后担任过辅导员、思政教研部讲师和党建部专责等岗位,并多次参与党校重大课题研究、编写培训材料,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2021年,高琳带领的“寻心讲师团”在基层一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巡回宣讲课程40余场,深受系统同事认可。“随着同事们政治素养不断提高,他们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等知识也保持着高昂学习的热情。我们不断调整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讲授模式,探索实践讨论式、分享式培训方式并走进一线,走进班组开展送教上门,真正让理论知识‘活’起来。”
国网陕西电力张思德(管培先锋)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在国网商洛供电公司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 供图 国网陕西电力党校(国网陕西管理培训中心)
基于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宣讲经验,高琳表示,她对接下来即将开展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非常有信心。参与宣讲的10名讲师都是党校(管培中心)精心培养,经过培训教师技能大赛遴选出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高琳说:“‘授人以渔’的前提是端正自己的思想,把党的二十大报告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服务一线员工。”目前,宣讲团正在紧张地备课,努力为系统干部职工奉献一场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工作实际的“精神盛宴”。此外,党校(管培中心)还邀请到中央研究院、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的专家教授指导宣讲选题的确定及理论把关。
“虽然是讲师,但是我很敬佩在一线工作的电网人。他们不辞辛劳,攻坚克难,在实践中践行理论知识。”每逢开展送教上门活动,高琳都非常珍惜,这是她近距离接触一线员工的最佳时机。一个个暖心故事在基层发生,感动之余,高琳会留心搜集,并将其作为党课的生动案例,激发大家的奋进力量。
国网陕西电力张思德(管培先锋)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高琳组织成员演练宣讲 摄影 乔春雨
高琳认为,和一线员工在一起交流其实是一个互相成长的过程。讲师们说出来的话往往朴实无华,沾染着经劳动酿造后的稳健之力,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并持续保持热情。
在授课之余,他们会鼓励学员分享发生在基层的动人事例。这样的授课方式对学员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大有裨益,还可以进一步更新和丰富课堂案例。
高琳介绍,党校(培训中心)提供的一部分课程项目来自于基层员工的反馈。他们会在一些培训开始前,组织相关单位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干部员工培训中的难点和痛点,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精准匹配课程与师资,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这正是党校(培训中心)多年摸索出来的特有教学模式——一种围绕一线员工需求展开的定制化课程服务,通过培训解决问题,实施目标导向管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课程体系,从而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迭代。
对从事电力培训教育的讲师而言,为陕西电网事业培育一批“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电力行业党员领导干部、培植一批散发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和对学习充满渴望的电力员工,是他们出发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他们矢志不渝地努力着、探索着,为了给千千万万个掌灯人铸造坚强的思想铁翼,让他们无畏艰险、向光而行。(文 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