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国风漆扇、草编、剪纸……6月1日,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文化馆一场别样的非遗体验之旅正在进行。
孩子体验国风漆扇制作 摄影 彭一鹏
“临渭草编是通过结、编、捻、搓、掐、拧、盘等手法编制而成,咱们今天先从学习最简单的开始学起……”临渭草编非遗体验区,孩子们围成一圈,在陕西省非遗传承人陈春苗的指导下,认真地编织草编。同学们用手中的麦秆、玉米叶等,编织出一个个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作品,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
孩子们学习制作草编 摄影 吴明玲
“剪纸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学习剪纸可以让你们从实践中真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剪纸体验区,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何刘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雷志成正在为孩子们详细介绍剪纸文化历史,并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从零开始剪纸。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由简到繁地学习对称、角度、直线、弧线等剪纸技巧,一把剪刀、几张彩纸,不一会一个个小作品就从孩子们手中诞生了。
儿童艺术作品巡展体验区 摄影 吴明玲
除了非遗项目体验,活动现场还通过趣味报到区、儿童艺术作品巡展体验区、非遗艺术表演、书画笔会、艺术体验工坊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及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沉浸”+“体验”+“互动”地实践方式不仅让更多家庭和孩子认识非遗、了解非遗,还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
孩子在开放数字体验教室,体验数字文化馆的魅力 摄影 吴明玲
“带孩子来学习非遗,不仅增进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更让孩子了解到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意义,这是一个让我们都难忘的六一体验。”活动现场一位家长说道。
孩子体验剪纸艺术 摄影 彭一鹏
非遗技艺的研习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经年累月的刻苦练习以及不断沉淀的文化底蕴。因此,非遗传承应从娃娃抓起,而学校和家庭无疑在非遗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严格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联合教育部门实施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校成为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育人场所,通过丰富多彩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感受非遗的传统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怀,树立青少年的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让他们自觉做传承民族文化的接班人。
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观看作品展 摄影 吴明玲
“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通过展示和表演,让更多家长和孩子了解认识我区的非遗项目,进一步提高群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下一步,我馆将继续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全域美好生活贡献更大力量。”临渭区文化馆馆长钟娟说道。(文 吴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