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医疗创新 唐都医院屡添医疗发展新动力

国际在线2017-09-20 15:57:58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王偲瑶):生物科技的应用为广大喉气管狭窄或缺损患者带来了新希望;生殖技术应用于基因分析填补了我国单基因病试管婴儿技术的一项空白;4D打印技术的改变了未来气管外科手术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医疗领域与先进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性举措开始越来越多地造福各种疑难病患者。

  创新生物处理方法  解决世界移植难题

  2017年6月22日,唐都医院耳鼻喉科首创生物人工气管移植术,成功为一名喉气管狭窄患者实施了手术,帮助患者摆脱插了6年的气管套管,这项创新技术为广大喉气管狭窄或缺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56岁的患者范女士,6年前因反复咽痛、咳嗽、发热和气短来唐都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入院后突发窒息,紧急切开气管才救回一命。后经气管镜检查发现,范女士喉及颈段气管狭窄长约6厘米,CT显示喉软骨和气管环大部分被破坏,被诊断为“喉气管狭窄,复发性多软骨炎。”虽然保守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要终身带着气管套管生活,也无法发出声音。

医院_fororder_20

  医生为范女士诊疗(唐都医院 供图)

  “喉气管狭窄或缺损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致残性疾病。”唐都医院耳鼻喉科崔鹏程教授介绍道,“一般的喉气管狭窄或缺损,通过手术切除病变部位,将正常部位气道吻合后均能治愈,但狭窄或缺损长度超5厘米则无法实现吻合,也就是说无法痊愈。”

  对于患者,这样的生活让他们苦不堪言,对医学界也是一个世界级难题。面对这一难题,国际通用做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减少机体对移植气管的排斥反应,一般都需要免疫抑制剂,而这一制剂不仅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还会对肝、肾、消化道等器官造成损害,诱发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所以,对新移植技术的研发迫切且充满挑战。

  经过4年多潜心研究,崔鹏程团队经过4年多的潜心研究,在世界上首创不用免疫抑制剂移植治疗新技术,即生物人工气管移植术。范女士也成为这一创新成果的第一受益人。

医院_fororder_31

  范女士为治疗团队送上锦旗(唐都医院 供图)

  崔鹏程认为,生物人工气管移植术的研发及在临床上的成功开展,不仅是喉气管狭窄或缺损患者的福音,更重要的是,这种创新性思路为其他类似组织器官的移植提供了重要借鉴。

  尖端技术甄别罕见疾病  遗传筛查助孕健康宝宝

医院_fororder_33

  全国首例X连锁淋巴细胞增生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试管婴儿(唐都医院 供图)

  6月17日17时21分,经历过丧子之痛的小超夫妇终于在唐都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的帮助下,顺利产下一名6斤6两的健康女婴,这是全国首例X连锁淋巴细胞增生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试管婴儿,她的顺利生产不仅标志着陕西省试管婴儿技术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也填补了我国单基因病试管婴儿技术的一项空白,

  小超夫妇曾于2012年5月生育过一名男孩,孩子1岁时被诊断患有X-连锁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2岁不到便去世。X-连锁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免疫缺失病,发病年龄小且致死率高,一般男性发病,女性仅为突变基因携带者。

  由于孩子母亲是X-连锁突变基因携带者,所以对于想要孩子的小超夫妇来说,如果生男孩,则有50%的患病率,如果生女孩,也有50%的携带率,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通过技术选择无遗传疾病的胚胎植入。

  在了解了相关知识后,小超夫妇于2015年11月前往唐都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希望通过技术手段保证生育健康宝宝。在对小超夫妇病情进行仔细研究后,王晓红团队决定用目前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尖端技术之一——单基因病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PGD)为小超夫妇助孕。

  这一尖端技术的难度主要体现在提升基因分析的准确性上,因为基因分析有约20%的误判率。为了提升准确率,王晓红队除了对胚胎基因进行筛查分析,还进行了基因连锁分析,努力将致病概率降到最低。2016年10月13日,经过重重检测的1枚健康胚胎终于完成移植并于6月17日顺利分娩。

  王晓红主任表示,截止目前,唐都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已经为30余种单基因病患者提供了咨询及诊断服务。

  应用前沿4D技术  挑战气管移植新难度

  作为著名胸腔外科医生,唐都医院李小飞主任接收过的一位气管软化性狭窄的患者让他犯了难。在患者出现呼吸重度困难、已经危及生命时,常规的气管切除和植入内支架已经不能对其进行治疗。紧急状态下,唐都医院胸腔外科将国际最新4D打印新技术应用到手术中,成功为这名患者解除了病痛。

  这一创新性手段得益于李主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看到的一个类似病例:通过外支架悬吊术救治一名左支气管病变患者。受到启发的李小飞主任和黄立军副主任、王磊博士仔细研究了病变特征,充分评估了病情后决定实施外支架悬吊术。同时,空军军医大学3D打印研究中心曹铁生教授、杨冠英医师为患者制作了3D打印气管模型,西安交通大学李涤尘教授、贺健康教授团队为患者量身制作了4D打印气管外支架。3月28日上午,李小飞主任和黄立军副主任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手术。

医院_fororder_34

  医生展示做好的4D打印气管外支架(唐都医院 供图)

  李小飞主任介绍,4D打印是一个国际新概念,是在3D打印基础上制作一种可吸收支架,通过调控生物材料种类和分子量调控支架的降解周期,使这个支架在未来2-3年内逐渐降解被人体吸收,免除了患者二次手术取支架的痛苦。他表示,4D打印技术将是治疗气管软化症治疗的有效方法,此次手术成功实施也使气管外科进入新阶段,将深刻影响未来气管外科手术的发展方向。

  手记:

       医疗,作为关乎人生死的大事,一直以来都是严肃话题,而创新二字,包含的不仅是创造性进步,更是风险。医疗创新,将创新的不确定性与人最重要的生命相结合,难免产生恐慌和怀疑,尤其面对疑难大病,创新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风险。所以,医疗创新相较于其他行业创新,往往更大的勇气,而一旦某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造福的便是成千上万人。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