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陕西日报2017-10-19 08:55:04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_fororder_赛格1

  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阔步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西安,成为人们投资兴业、追逐梦想的乐园。图为拥有西部最大空中停车场的西安赛格国际购物中心。本报记者刘强摄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_fororder_赛格2

  陕南移民搬迁使百万群众搬进了新房,走上了致富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陕西推向全国的典型经验。图为佛坪县大河坝移民搬迁小区。本报记者赵晨摄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_fororder_赛格3

  陕西苹果驰名中外,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苹果种植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图为延安市宝塔区果农在采摘成熟的山地苹果。本报记者赵晨摄

  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到“为了人民利益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从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谋幸福一以贯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说。

  这是薪火相传的信仰,这是人民为本的初心。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人民渴望得到全面的发展,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要活出高质量,活出精气神。从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提出的“五个扎实”要求,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再到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新”战略任务,“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脉络无比清晰。

  “促进就业增收,让群众生活更宽裕;改善基础条件,让群众生活更便利;营造宜居环境,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解决难点问题,让群众生活更舒心;全力脱贫攻坚,让群众生活更自尊。”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工作报告中对三秦百姓承诺。

  这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庄严承诺,更是一幅让人民更幸福的宏伟蓝图。

  小至一厘一毫,大到千家万户;近在一朝一夕,远到千秋万代……陕西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化为掷地有声的实际行动。一项项民生目标、一声声贴心承诺,句句说到了三秦百姓的心里。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福利到权利,陕西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融为一体,使三秦百姓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这是中华民族千年追求的梦想。

  “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5年10月16日,北京,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承诺。

  一诺千金。

  一个时代目标已经确立: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补齐“最大短板”,让所有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答题。

  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大的牵挂。

  三秦父老将永远记住这4天。2015年2月13日至16日,农历乙未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短短的4天里,总书记问实情、寻实策,殷殷叮嘱:陕西是扶贫开发任务比较重的省份,要增强紧迫感,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真抓实干,吹糠见米,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致富。

  牢记嘱托,陕西践行共享发展新理念,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推动发展的最大机遇,举全省之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在脱贫攻坚这一头等大事上,陕西面临的实际情况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截至目前,陕西共有贫困人口228.7万人。这些群众大部分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陕西实现到2020年全面脱贫的宏伟目标,任务艰巨。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如期完成脱贫任务,补齐小康路上“最大短板”,是陕西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陕西把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2015年以来,陕西制定出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定的《实施意见》及分工方案,修订完善了陕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印发了34个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配套方案;夯实“五级书记”抓脱贫责任,坚持贫困县区不摘帽子党政正职不挪位子。

  明确靶向才能对症下药。贫困人口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中央确定扶贫开发要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瞄准穷根精准施策。

  为真正做到精准扶贫,陕西先后多次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建立动态的把关筛查、方案调整、有序退出等机制,逐户分析致贫原因、确定脱贫期限、制定帮扶措施。2016年以来,陕西已选派“第一书记”1.14万人、干部3.9万名驻村帮扶,这是不拔穷根绝不撤退的突击队。今年以来,陕西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对照扶贫标准,一户一户核实扶贫对象,一件一件落实扶贫措施,确保扶贫资金一分一厘足额到位,保质保量完成2017年全省40.4万贫困人口脱贫、4个贫困县摘帽任务。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实效。陕西的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秦巴山、六盘山、吕梁山3个国家连片特困地区,以及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2个省级特困地区,这是陕西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脱贫攻坚,要真正做到不漏一人,把每一名贫困群众都纳入帮扶体系。让绝对贫困在我们这个时代画上一个历史性句号!这是陕西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向3800万三秦父老作出的庄严承诺。

  设定时间表、留出缓冲期、实行严格评估……对标党中央提出的具体要求,陕西正在用“绣花”功夫把扶贫工作做实做细。

  挪穷窝,才能挖穷根。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陕西创新易地扶贫搬迁举措。

  家住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的贫困户梅可军,从女儿上小学起就有一个心愿——搬出大山!如果搬出去,孩子上学放学方便,不用每天担惊受怕走山路、蹚水路……但仅凭他一人外出打工和家里务农挣钱,6口之家搬下山的愿望一直难以实现。直到2016年,梅可军的心愿才终于有了着落。

  随着新一轮移民(脱贫)搬迁政策的实施,梅可军不仅得到10多万元的购房补贴,还加入了村上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梅可军说:“买房钱不用愁了,还有事干,只要勤快,一定能梦想成真!”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扶贫避灾生态移民搬迁让148万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包括梅可军在内的众多山里人,陆续搬出大山,迁入新居,在新家园里开始美好新生活。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2016年4月,陕西全面启动《教育扶贫实施方案》,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够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陕西建立起从学前、小学、中学、大学直至就业的系列教育帮扶机制,实现了贫困家庭学生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全补助,营养计划、高中免除学费等政策全覆盖,为贫困地区孩子的未来发展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陕西积极开展就业扶贫。今年以来,陕西出台《完善政策切实加强就业扶贫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在拓展本地就业空间、增强就业培训实效和强化就业服务等方面建立就业扶贫新政策体系,超过17万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越来越多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被激活,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真正成为脱贫战场上的生力军。

  脱贫攻坚犹如一双有力的手,推动着陕西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8月28日,总长828公里的沿黄观光路全线贯通,为带动沿线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实支撑。5年来,陕西累计有547万群众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5.04%下降到9.45%。今年上半年贫困地区居民收入增幅9.4%,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愚公移山,久久为功。

  从政府“单打独斗”到全社会“握拳出击”,陕西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行业优势,广泛凝聚各界力量。如今,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一系列创新措施构建起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

  老百姓最盼望什么?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

  这是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

  民生所向,国运所系;民生所在,政之所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落实到人民群众身上,就是衣食住行、上学就医这样具体的民生“小事”。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牢记嘱托,陕西冲破藩篱,从老百姓最期盼的教育、养老、医疗、就业等民生“痛点”“难点”做起,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力争让改革红利惠及最大多数人。

  ——教育医疗均衡发展。

  回应新形势下的民生新诉求,陕西频频推出顺应新期待的改革举措,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2016年9月1日,陕西85.1万名高中学生收到了一份特别的“开学礼物”——高中阶段全部免除学费。作为13年免费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3年免除学费解决了因学致贫、返贫问题,让群众最大化享受到教育公平。

  此举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据测算,实施13年免费教育,陕西每年要增加13亿元的财政投入。陕西还建立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通过教育扶贫,遏制贫困代际传递。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曾经,和全国多数地方一样,陕西的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困扰百姓的一道难题。

  要让百姓看得上病,更要让百姓看得起病。在难题面前,陕西通过改革给群众送实惠,在全国率先开展综合医改试点,率先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积极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完善药品供应体系,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疗保障安全网日益牢固。“小病拖、大病扛”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在宝鸡市凤县黄牛铺镇长滩坝村卫生室,村医刘志强夫妇承担着1046名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近年来,基本药物零差率实现后,到村卫生室看病的村民明显增多,这里每年接诊超过5000人次,夫妻两人忙得不可开交。“药价下来了,村民有病自然不扛了。”刘志强忙并快乐着。

  截至2016年,陕西城镇医保和新农合参加率达到99.4%,基本医保实现“应保尽保”。目前,陕西已有40个县实现了90%病人在县域内治疗。“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的就医新格局初步形成。

  ——住有所居,老有所养。

  出棚进楼、住有所居是老百姓的愿景之一。

  近5年来,陕西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89.18万套,其中公租房55.72万套,购置型保障房41.03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92.43万套,各项考核指标连续5年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让454万群众住进新居。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建立。

  陕西民生保障持续改善这本“大相册”中,安居仅仅是其中的一页。率先实现了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全覆盖、全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在全国率先建立残疾人生活和护理两项补贴制度……陕西省委、省政府承诺的“十大民生工程”正在逐步落实。

  在铜川市职业病防治院,老人们剪纸、做女红、读书,其乐融融。这些老人所居住的是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院。在这里,老人们每天的生活丰富多彩:做养生操,品尝养生药膳,进行康复理疗,结伴读书唱歌。

  2016年,铜川市、安康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以中医为特色的医养结合,为机构养老及居家养老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如今越来越多的三秦百姓开始享受到全面、及时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体会到“健康陕西”带来的幸福生活。

  ——织密“民生大网”,拓宽幸福大道。

  陕西在民生保障方面的力度不只体现在脱贫攻坚上。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一张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陕西就业不降反增,就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新增就业岗位218万个,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更为可喜的是,在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带动下,陕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空前高涨,进一步带动了创业就业,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实现了就业创业梦。

  芝麻开花节节高,连年上调的社保标准,成为陕西群众享受发展成果的最好印证。

  截至2017年7月,陕西城镇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3连调,企业退休(职)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2590元。

  厚重的“民生账本”,不仅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记录下省委、省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坚实脚印:“老有所养”迈向更高层级,“住有所居”内涵更为丰富,“劳有所得”跨进“收入倍增”阶段,“病有所医”扎实迈进。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一系列保障起点公平的民生改革举措接踵而至,陕西民生领域的“冰点”正在消融、“难点”开始破解、“底线”加紧筑牢、“保障网”更为坚实。

  共建共享,让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习近平

  吃得更放心、出行更通畅、环境更优美、社会分配更公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紧紧围绕共建共享这一核心,全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让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仔细审视,人们不难发现,从历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到“十三五”规划纲要,再到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在陕西的顶层设计中,民生都占有非常重的分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早已全面融入陕西各项决策部署中。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总要求,陕西改善民生思路明确,路径清晰,措施务实,推进有力。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陕西民生保障力度不降反升,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80%用于民生,财政对民生的投入连年增长,5年来累计投入1.6万亿元。“真金白银”的投入,不仅为织密民生保障网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使陕西民生“相册”中的笑脸越来越灿烂。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涉及千家万户的“钱袋子”。收入分配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随着财富源泉充分涌流,陕西不仅要做大民生“蛋糕”,更要分好民生“蛋糕”,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今年57岁的蒋铁成是铜川王石凹煤矿的矿工,矿井关闭后,老蒋按照政策办理了内退,其退养生活费由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和工龄津贴组成,每个月1730元。“除了退养生活费,我还能拿到700元的公益性岗位补贴。这样算下来,基本生活就不愁喽。”老蒋笑着对记者说。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仅煤炭行业去产能一项,陕西一年就有大量职工需要安置。陕西充分利用失业保险、公益性岗位和社保补贴等方面的政策,认真组织开展培训,对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做好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针对社会保障中的“空白点”,陕西还积极实施社会保险全覆盖,不断扩大人群覆盖面,先后把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等群体也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截至2016年年底,陕西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512.56万人、1248.05万人、352.23万人、441.60万人、283.45万人,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民覆盖。

  用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用发展解决关乎民生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坚持新增财力和财政收入向民生倾斜,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强化惠农支农政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统筹发展速度加快,为做大民生“蛋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系列改革举措正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2012年至2016年,是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增长质量最好的5年:城乡居民收入达到28440元和9396元,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年均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7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由2012年的3.22:1降至2016年的3.03:1。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4月21日上午,在陕西旬阳县法院立案大厅,抱着一叠材料的戴律师来到立案登记窗口,十来分钟便办理完立案登记手续。“如今立案方便多了。”戴律师说,实行立案登记制后,只要提供的材料齐全,法官当场就登记立案。

  与立案登记制改革一样,在当下陕西省司法领域,“公正”“为民”二词高频率出现,亮点多多,引人关注。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一系列司法改革举措渐次展开: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化律师制度改革、最高法在西安设立巡回法庭……

  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第一需求。陕西投入巨资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目前已实现以6张防控网、5项工作机制为重点的“6+5+X”升级版,社会面防控网、视频监控网、社区单位内部防控网等多个网络全面升级,陕西空地一体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已经形成。

  山东华泰租赁有限公司近日在西安高新区设立了30家SPV公司。西安高新区工商部门按照程序启用“绿色通道”,仅用1天时间就完成了这30家公司的资料录入、核准审批等工作。从前期沟通到最后给企业颁发营业执照,花费不到5天时间。

  纪录被刷新的背后,是政府行政效能革命的快速推进。西安市从烟头革命、厕所革命到行政效能革命,从路长制、河长制到特色小镇建设,从城市环境转变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不但打出了城市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同时也打出了陕西人的精气神、经济发展的大空间、制胜未来的新优势。

  以前是企业围着政府转,现在是政府围着企业转。随着简政放权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程度的稳步提升,陕西社会投资信心和群众创新创业热情不断增强。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陕西新增市场主体25.97万个,同比增长38.4%。

  所有发展的出发点是民生,所有发展的落脚点还是民生。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等基本需求层面入手,到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收入的稳步提升,到追求优美的环境和洁净的空气;从覆盖全省的避灾生态移民搬迁到精准脱贫的深入落实……一系列添活力惠民生的举措推动各项民生改革落向实处。在人民诉求不断提高的时代,陕西持续刷新民生改善刻度,为三秦百姓增添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随着陕西追赶超越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个个枯燥的数据已经或正在变成三秦百姓身边活生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一个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正在走近。

  不忘初心,给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习近平

  中国梦,人民梦。今天中国人所需要的,不仅是衣食住行的保障,更是人生出彩的梦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张旺最近一段时间成了小“名人”,他甚至还收获了一个“小旺红”的外号。

  9月16日,在西安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与投资机构对接洽谈会上,“小旺红”张旺带来的参赛项目“小满粮仓”获得深圳大西互联网创业投资公司3000万元投资,成为现场获投项目中单笔签约金额最高的一个。

  “一直以来,我都想针对延安特点,以农业为依托,通过为延安培养、输送青年电商人才,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张旺说,“前段时间,我们团队走进延安,参加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我们与当地农户对接,共同开发当地特色农产品,帮助老区农户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不为别的,我们就是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贡献一份力量。”

  从推进简政放权,到建立权力清单,再到日益公平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经济结构转型创造了更多就业,人民增加了更多更稳定的收入;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文艺精品、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感染着、凝聚着3800万三秦儿女;绿色理念正转化为绿色机制,老百姓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有了更多获得感。

  一项项改革举措接连出台,让老百姓深切感受到,改革既有速度、又有力度、更有温度,“以人民为中心”的印记深深铭刻。

  幸福,从越来越鼓的腰包传递出来:陕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跑赢GDP增速,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幸福,从摆脱贫困的笑脸上洋溢出来: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人掉队。陕西省委、省政府紧盯2020年这个关键节点,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科学谋划,高位推进,聚焦精准施策,锁定脱贫目标不放松。

  幸福,从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中彰显出来:《“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规划》明确提出,未来5年,要以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为目标,用“四个最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使陕西成为全国食品药品最安全的地区之一。

  ……

  好日子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三秦儿女亲眼见证着社会全景式的变革,享受着变革带来的实惠。

  陕西把“共建新生活”作为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追赶超越的最终目的,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执政为民的信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镌刻在陕西前进发展的每一个足迹上。

  道行致远,不忘初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全民共建,全民共享。陕西阔步走在共建共享的大道上,不忘初心,奋力追赶超越,给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