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宝鸡:“平衡”思维引领“大扶贫”

陕西日报2017-12-20 14:45:05

  扶贫在宝鸡,不仅仅是对贫困户的支持与帮扶,更是与贫困本身一次次的较量。

  “六山一水三分田”,是宝鸡人熟悉的地形。然而,对宝鸡扶贫干部而言,如何系统思考并解决这山水间的贫困问题是他们工作的重点。

  当宝鸡的扶贫干部走进一个个贫困的家庭,解决了贫困户的初步问题后,在他们心头,更多思考的是贫困深层的问题。

  为什么守着富饶的土地,农民却无法致富?

  为什么依托先进农业技术,农民却不用?

  为什么几代人都陷于贫困?

  为什么在看似富裕的县区也有贫困发生?

  宝鸡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个(太白、麟游、陇县),片区县5个(麟游、千阳、扶风、陇县为六盘山片区县,太白为秦巴山片区县),70%以上贫困人口分布在北部乔山、西部关山和南部秦岭山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宝鸡是国家重点工业布局的主要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在西部地区61个城市中名列第19位。为什么在宝鸡还有18万多的贫困人口?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农业产业化大生产与分散的产权制度的不平衡;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不平衡;致富新理念传播的不平衡等都是贫困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必须要以‘平衡’思维引领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宝鸡市市长惠进才这样说。 

  农村发展与新制度的平衡引领“深度”脱贫

  凤县留凤关镇党委书记朱宗让,原来每月都要接待几次喇嘛泉村贫困户师雪英。师雪英家有4口人,丈夫常年有病,有土地却无力耕种,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朱宗让说:“在他们镇上这样的贫困家庭很多。农民要解决贫困问题一定要让土地活起来,才有出路。”

  怎么才能让土地活起来呢?正当朱宗让苦苦思索的时候,市上关于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实施方案出台了。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不正是让土地活起来的最好办法吗?

  根据这一方案,留凤关镇很快将全镇复垦的近200余亩的集体土地以每年300元/亩的标准向贫困户出租,贫困户将租赁来的土地折股加入合作社,用于种植板蓝根、杭白菊、银杏、金丝皇菊等特色农产品并建立了5个产业扶贫基地。

  朱宗让这样给群众宣传:只要进入合作社,就可以资产入股挣“股金”、入社就业挣“薪金”、年底分红挣“现金”。

  “里里外外都有钱挣”,农户们欢喜地说,要想日子美,入社挣“三金”;要想过得富,“三变”是出路。

  现在师雪英受雇到基地管理菊花,每天都有70元的收入。更让她欣喜的是,今年他们喇嘛泉村的杭白菊已实现销售收入7万余元。

  仅仅在凤县,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很多村镇都实现了脱贫。西山村2016年79户社员分红6.81万元;邓家台村苹果年产值达到700万元以上;陈家岔村有劳动能力的35户贫困户全部加入村上合作社,种植白皮松等苗木420亩。而在宝鸡更广阔的地方,一场由“三变”引领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正将宝鸡的脱贫工作带到更深、更广的层次。

  有专家指出,农村的发展已经受制于原先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模式,先进的农业生产要求与旧有的土地制度之间的不平衡使得土地无法发挥最大效益,这也成为贫困的原因之一。

  宝鸡市扶贫办主任崔省强说:“制度引领下的脱贫,是‘深度’脱贫,更是‘长远’脱贫。宝鸡的‘三变’不是一个县、一个村的改变,而是整体性的改变。这样,各县各村才能实现土地更广泛的流转、技术更普遍的覆盖,老百姓也能更快地得到实惠。”

  农业产业与新科技的平衡带动“智慧”脱贫

  “我们要让村集体2000亩地上长出不同寻常的庄稼,长出能致富的庄稼。”11月19日,宋村党支部书记韩水杰在“岐山县益店镇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会上这样对大家说。 “看把他能得,难道他还会种金麦子?”村上有人笑道。

  “我们种富硒小麦!凭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的技术,宋村这片土地上将结出新科技的成果。”韩水杰说。而这一点,恰好就是宋村“三变”改革的与众不同之处,新科技成了支撑“三变”改革的核心内容,让土地焕发出新活力。

  “土地和科技结合就能长出金麦子。”韩水杰坚定地说。宋村的土地“三变”改革之初,签署了3个合同。一个是土地流转合同,一个是引进资金合同,还有一个是技术服务合同。而对于韩水杰来说,这份技术服务合同比什么都金贵。

  韩水杰算了一笔账:“普通小麦每公斤1.15元,富硒小麦含有多种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价值很高,价格是市场上普通小麦的8倍至10倍,少说每公斤也要卖到8元多。2000亩地的富硒小麦,对于当地农民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韩水杰说,我们村给贫困户每户配5股,每股500元。估计到分红时,每股分红1000元,贫困户一年就能分5000元。

  宝鸡通过新科技与农业产业的平衡,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冬日的田间地头,一片冷清。但是在千阳县很多村镇的田地里,却密密麻麻地种着很多苹果树苗,人们在地里分外忙碌。

  这里的苹果都有很特别的名字,米奇拉、金冠、乔纳金、富金、魔笛等。这些名字也说明了它们的与众不同。它们属于矮砧苹果,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培育而成的。

  “公司为合作社和果农提供统一的苗木、建园、技术、农机和农资服务,带动南寨镇南寨村128户贫困户建园100亩,育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00万元。”宝鸡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员介绍。

  在海升苹果基地门前,“苹果田间大学”这个特殊的标志牌格外的醒目。千阳县扶贫办主任王伟说:“我们这里的农民都在‘苹果田间大学’上过课。大家知道只有懂技术,才能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个牌子也悬挂在千阳农户的心中。”

  各村镇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了不同的致富方式,宋村以富硒小麦的种植打开村庄新的发展路子,宝鸡市千阳县南寨镇则以矮砧苹果为产业构建地区产业优势。相同的是,它们都把新技术、新智慧引入脱贫攻坚工作中来。

  宝鸡市委副书记陈光明说:“宝鸡通过‘三变’改革用活了土地,又用新技术让土地带给我们更多的收获。科学技术的引进,平衡了大生产与落后技术之间的矛盾。改变了地富人不富的状况,带动了全市‘智慧’脱贫。”

  农民意识与新理念的平衡召唤“意识”脱贫

  “真是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手上的涂料活没法很快结束。”52岁的王宝平一边有礼貌地说,一边赶忙抖掉身上的涂料粉。

  经营一个家庭旅馆,开一个农家乐,在工地上做涂料活,还会根雕技术,如今王宝平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这个宝鸡市坪头镇庵里村昔日的贫困户,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就脱了贫。 王宝平生活的庵里村,位于宝鸡市西部贫困山区。“在山区里世代生活的村民,以前很少有机会走出大山,更何谈致富。”庵里村党支部书记程长荣说。

  “我也曾带着走出大山就能摆脱贫困的愿望,在新疆打工8年,最终还是一无所有地回来了。”王宝平说。

  2015年,宝鸡市育才玻璃(集团)有限公司将草甸风貌的大水川、丹霞地貌的灵宝峡、峰峦叠嶂的九龙山等自然景区,合并为“大水川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用旅游开发带动产业扶贫。王宝平的生活也因此发生改变,庵里村成了宝鸡市“突破西山”战略的样本。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宝鸡扶风县天度镇南阳村村民杨嘉伟,按照宝鸡市政府与陕汽集团签订的《精准扶贫技能培训就业合作协议》正在陕汽技工学校学习。前不久,杨嘉伟父亲听说陕汽要在扶风县建一个大项目,心里高兴极了,激动地说:“儿子以后在家门口就可以到大企业上班,我们这一代受的穷,肯定不会到下一代了。”

  据悉,作为省国资系统助力脱贫攻坚宝鸡“合力团”团长单位的陕汽集团,将投资2亿元在扶风县建设商用车轻量化悬架板簧产业化项目。该项目建成后,能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350个,实现年产值约6亿元,利税约1亿元,与之相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可为贫困人员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

  “宝鸡有很好的工业产业基础,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是我们通盘考虑宝鸡脱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现代化的产业进入农村,改变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穷,更是改变了面对贫穷的心态。农民真正改变了过去落后的生产生活意识,长知识更增自信。”崔省强说。

  从新制度到新科技再到新理念,从农村到农业再到农民,宝鸡的脱贫攻坚工作思路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以“平衡”思维为引领,最终形成了“大统筹、大发展、大带动、大保障、大改革”的“大扶贫”格局。

  “好刀总是沉的,我相信宝鸡以‘平衡’思维引领的‘大扶贫’最终能斩掉这片土地上所有的穷根。”宝鸡市委书记徐启方不无期待地说。(本报记者 沙莎 杜瑶 )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