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古稀老人一生坚守造纸技艺 “90后”孙子接力传承

西部网2018-01-29 13:52:23

  【文化 显示图在稿件最下方+移动列表 图 显示图在稿件最下方】古稀老人一生坚守造纸技艺 “90后”孙子接力传承

  古稀老人坚持一生,孙子接力造纸技艺。

  北张村褚皮纸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西安市长安区的北张村,会这门传统手艺的人却越来越少,幸而还有一些人在坚持。

  坐落在沣河东岸的北张村,至今还流传着古老的民谣:“苍颉字、雷公碗、沣出纸、水漂帘”,是指沣河一带历史上就出产纸,最早的纸是从水中捞出来的。

  张师傅:“从西汉年间一直到现在,4200户人都会。”

  张师傅:“因为北张村土地少人口多,土地养不活人,张家看王家,王家看李家,人都要找一个吃饭的路数,所以说家家都会造纸,就成了传统。”

  褚皮纸制作技艺使用的是秦岭山麓常见的材料:褚树皮,也就是俗称的枸树,虽说制作工具简单,但工序却很复杂,每一张成品下来有72道流程,包括浸泡、蒸煮树皮、石灰水发酵、漂洗纤维、切幡子、抄纸、晾晒等,需要的不仅有体力,还有技巧。

  张师傅:“这个过程比较费体力,既要有劲,还要有技巧。”

  【文化 显示图在稿件最下方+移动列表 图 显示图在稿件最下方】古稀老人一生坚守造纸技艺 “90后”孙子接力传承

  古稀老人坚持一生,孙子接力造纸技艺。

  79岁的张逢学老人,虽然说话时中气十足,但行走时却步履蹒跚,跟造纸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眼看着这门传统技艺由兴盛到逐渐衰落,他们一家三代人却还始终守着这小小的作坊。

  北张村所造白麻纸自唐代沿袭至清代一直是奏折和科举考试用纸,被视为精品,解放前,西安地区的报纸用的都是这里生产的纸。辉煌时,村民的日子既辛苦却又甘之如饴。

  张师傅:“咱这个纸在过去用途大得很,学生写东西都用咱这纸,买卖人定档、机关单位档案啊,都用这种纸,不过现在机器纸也可以代替,但是机器纸两三年以后就成土黄色了,化学原料太多了,咱这个纸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化学原料,咱这个纸特点就是善于收藏,越收藏越好。”

  “有女不嫁北张村,一早起来站墙根”,这也是北张村流传过的民谣,村里的妇女们似乎都有一个使命,那就是每天清晨要把湿漉漉的纸晾晒在墙上。

  记者:“这纸晒干得多长时间?”

  张师傅:“一天都不得干,得两天,等于说屋里晾一天,外边太阳是晒一天。”

  【文化 显示图在稿件最下方+移动列表 图 显示图在稿件最下方】古稀老人一生坚守造纸技艺 “90后”孙子接力传承

  古稀老人坚持一生,孙子接力造纸技艺。

  晒纸的墙已经有23年的历史了,布满霉斑,虽然时代变迁,从前家家户户造纸,到如今村里三两家坚持,但张家的生活方式却一直没有改变,由于爷爷年迈,父亲患上脑梗,孙子张刚技校毕业后,接过了爷爷和父亲手中的造纸工具,过上了这种看似辛苦枯燥的日子。

  张刚:“这活就是一直做,每天重复同一个动作,枯燥,无聊,听听收音机。”

  记者:“那你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这?”

  张刚:“是,大概八九个小时吧。”

  对20岁的张刚来说,他也向往自由的生活,但家里的担子已经交到了他的肩上,他就得承担起这份重任。2008年,北张村的褚皮纸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他扛的,不仅是生计,还是传统造纸技艺的希望。

  张刚:“第一个,国家给着咱们待遇呢;第二呢,是为了把这个坚持下去,不要把这个失传了。(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快报》记者 王晶)

  【文化 显示图在稿件最下方+移动列表 图 显示图在稿件最下方】古稀老人一生坚守造纸技艺 “90后”孙子接力传承

  古稀老人坚持一生,孙子接力造纸技艺。

  【文化 显示图在稿件最下方+移动列表 图 显示图在稿件最下方】古稀老人一生坚守造纸技艺 “90后”孙子接力传承

  古稀老人坚持一生,孙子接力造纸技艺。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