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韩城:三次改革 三次巨变

陕西传媒网2018-12-10 11:46:40

  单从人口规模和地域面积讲,韩城在陕西不算“大”。但如果用发展速度、经济指标、改革力度和对外知名度来衡量,韩城则无疑是一个“明星”。韩城不仅是全省唯一的计划单列市,还名列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同时也是全国先行改革示范区。40年来,韩城的改革故事一直是三秦大地上的传奇。

  40年前,地理位置偏僻的韩城和周边大多数地方一样,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县。占全县人口90%的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世纪80年代曾在韩城当过县长的刘群效回忆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前,韩城80%的农民,一年的口粮,撑不到年底。”

  1980年7月,韩城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改革将“冰冻”的体制撕开了一个口子。刘群效说:“改革前,韩城一亩地只能产150公斤小麦;改革后,一亩地能产300公斤以上小麦。从此,农民的吃粮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1985年,县改市以后的韩城,选择在北面的高地规划建设新城。新城的第一条大街,就诞生在旷野中的一片蒿草之中。时光荏苒,今天的韩城新城区,已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荫、鲜花遍地、湖光山色,像花园一样美丽,风景迷人。

  提起这样的变化,韩城人感叹,应该感谢1992年发生在这里的那场产权制度改革。对韩城而言,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经济发展,1992年都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韩城工业虽已起步,但体量非常小。1992年,韩城市号召干部群众换脑筋、学沿海,提出了“无主管上级企业”的概念,对全市的国有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并成立了13个无主管上级的公司,让企业自主经营。

  自此,韩城一大批企业焕发了活力。韩城大地涌现出了一批像王更银、李林生、王景春一样敢闯敢试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又引领和影响了一大批愿意投身商海和实业的有志者。可以说,1992年的那场产权制度改革是韩城由农业县向工业重镇转变的开始。一大批农民离乡离地,办企业、做生意。到200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0多家。韩城也逐渐成为一个以煤炭、钢铁为主的能源型工业城市,财政收入率先在渭南市过亿元、过10亿元、过20亿元。

  2012年,煤炭市场进入了低谷,紧紧依附能源生存的韩城工业,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样的形势下,这一年,韩城市紧抓被列入计划单列市的机遇,开始新一轮的改革。他们对传统工业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升级,关停淘汰了一大批产能落后的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同时,韩城还提出了“三年千亿元产业振兴计划”,构建新的工业体系,并推出百亿循环经济、百亿新型陶瓷、百亿清洁能源等重大产业规划,全力打造“四大千亿产业集群”和“六大百亿企业集团”。短短几年,韩城市引进了一大批投资规模达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提升了自身工业实力。2015年年底,全市正常运营的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到了95家。

  韩城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改革史。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第一次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标志的第二次改革,引发了韩城第一次工业浪潮,让韩城从农业县成为全省重要的工业重镇;第三次改革,韩城以被列入计划单列市为契机,深化改革、全面发力,迎来经济新的腾飞。

  被列入计划单列市的6年,是韩城发展变化最大的6年。无论是经济规模、财政收入、城市面貌,还是社会民生和综合实力,韩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欣欣向荣、处处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屹立在黄河岸边,屹立在陕西的东大门。(记者卢萌)

阅读
 
编辑:李妍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