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本次大会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国网陕西电力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公司首要政治任务,立足于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在全面把握上下功夫、在全面落实上下功夫,精心部署、细化措施,有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机关、进基层、进班组、进现场,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全体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认识,凝聚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加快建设坚强陕西电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推出系列报道《二十大精神在基层·陕电篇》,邀您一起见证国网陕西电力的央企担当。
视频制作:沈盼
电与灯被发明,世界被点亮。随着时代的更迭,电与人们的生活愈发的息息相关。而如何让发电更环保、输电损耗低、用电更安全……一系列关于电的难题也就此产生,一代代电力科研人员便踏上了属于他们的“征途”。
国网陕西电科院科技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王森 摄影 官兰
在西安的东南角,坐落着一处名为国网陕西电科院(以下简称“电科院”)的机构,这是电力专业常出“专家”的地方。这里的科研与一般科研院所不同,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属性定位为生产,而不是单纯的科研。因此,他们的身影在实验室和电网建设一线穿梭。
“我刚来的时候,这里还叫西北电力实验研究院,天天就是做实验。”聊起机构前身,国网陕西电科院科技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王森眼神明亮,呼吸也跟着思绪急促起来,仿佛回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年代。
王森是一名老牌“清华生”,就算在“全员精英”的电科院也颇为耀眼。扎根电力生产现场,与设备“谈心”,和数据“死磕”是王森从业以来的两件大事。
他说,他们是“电医生”。“电的安全关乎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带着如履薄冰的心态扑在工作上,不能有一丝懈怠!”这种说法是他的心声,也影响着身边的同事和徒弟们。
王森笑着说,他对科研项目有个“熬鹰”的比喻。对接地网运行的检测在过去一直是个令电网人头痛的难题,由于地质条件和材质使用年限的影响,接地网导体熔断时常发生,进而导致跳闸、停电。然而,在隐蔽于地下的接地网中,确定哪一根属于故障接地导体,就好比“盲人摸象”。
国网陕西电科院科技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王森讲授工作经验 供图 国网陕西电科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森等人开展了变电站地网缺陷综合诊断研制项目,多次深入变电站现场进行研究分析,经过无数次的计算机模拟地网的计算……他们前前后后为这个项目投入了七八年时间,终于在2006年底“熬”出了头——通过了国网公司的技术验收。
这次“熬鹰”的回报也是丰厚的。王森介绍,他们之后建立的一些实验室、工作室都沿着这个专业方向迈步,推动公司在接地行业有了新的发展。通过努力和创新,他和团队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电力系统接地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从生产现场逐步向科研方面靠近,但在王森眼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需要攻关的问题,我们便以此开展科研项目。工作以来,我都是科研、生产两手抓。”他表示,“在电网建设领域中,任何脱离实际应用的科学研究都毫无意义。”
国网陕西电科院科技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王森(左二)获国家电网特等劳动模范 供图 国网陕西经研院
不辱名校光环、不负众人所托,王森从业近30年,赢得了许多光荣头衔,看着写在履历上的荣誉标签,王森淡然一笑:“荣誉的激励作用是很重要的,我现在更希望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让他们自信、骄傲地投身于电网建设。”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智慧无穷。现在的学生都很有个性,也很有想法。不足之处是缺乏经验和知识体系零散。”王森表示,如今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把课堂搬到实验现场,师傅们稍加提点,徒弟便能心领神会。至于知识层次,只有用心学习,他们一定能有所成就。
党的二十大召开以后,王森和团队一起积极学习。“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是国网陕西电力在技术和科研上的主力军,肩负着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的使命担当。”提到未来的发展目标,王森深信:“我希望能多研究出一些原创性科研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解决更多电力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国网陕西电科院科技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王森(左二)查看工作数据 供图 国网陕西经研院
时间并没有冲淡他对梦想的热情,反而让他更加感觉珍惜。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像王森一样立志投身电力事业的人在平凡的工作中奉献着最美的芳华。陕西电网星罗棋布,丝丝银线入户、点点灯火温柔。光明万家是一个承诺,是一份责任,是每一位电网人的毕生追求。(文 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