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传统文化的复苏与诗意美

商洛日报2017-08-29 09:44:40

  传统文化的复苏与诗意美_fororder_商洛1

  传统文化的复苏与诗意美_fororder_商洛2

  新编商洛花鼓戏《紫荆树下》经过九曲回肠的嬗变,受到观众的百般宠爱。我也两次观看该剧并研读了文本,感慨颇多。不仅是因为剧中渗透了诸多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而且也彰显了商州特定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和家庭伦理文化,更富有融情于景的诗意美。

  《紫荆树下》的嬗变

  该剧于2013年由商州区文化馆组织创作,由郝忠锋、吴全喜创编剧本,辛书善作曲。通过对商州紫荆村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素材,经过创作人员两个多月的编创,于2013年5月形成初稿。之后,剧作者广泛征求省、市、区有关戏剧专家及业内人士意见,三易其稿。2016年5月11日,商州区政府主持召开评审会,初稿基本形成。经多方调研征询意见,最终由商州区示范性民营院团商洛山花艺术团承演。该团聘请了陕西省著名导演徐小强亲自执导,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李东桥领衔主演兼艺术指导,于2016年6月起在商洛山花艺术团排演,9月28日至30日在商洛影剧院进行汇报演出,成功后又分别按照省文化厅和商洛市委、市政府安排,于10月22日、11月14日、15日在商洛大剧院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商洛分会场展演,于10月29日、30日在合阳影剧院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渭南分会场展演,均受到观众高度赞扬,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市、区多位领导亲临现场观看演出,寄予厚望,省、市新闻媒体也多次报道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紫荆树下》虽然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成功举办了多场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但因成本、场地、场次等现实问题,受众十分有限,特别是偏远山区的群众还难以欣赏到如此精彩的地方剧目。为此,商州区文化广播影视局、商州区文化馆及编创团队积极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文化惠民相关工作指示精神和要求,于2017年6月启动修改提升版排演,争取使该剧能够深入基层,惠及我市更多群众。新排演的《紫荆树下》有三个新增亮点,一是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系主任尉霞加盟主创团队担任执行导演;二是从艺45年的国家二级演员王向明加盟演出团队饰演狗剩;三是我市优秀青年演员张平加盟剧组饰演男三号田忠信。

  《紫荆树下》彰显中国传统文化

  该剧属于家庭伦理剧,剧中彰显了诸多文化经典,包括家庭伦理文化、民间文化、风水文化、传宗接代等文化因素,并以中国民间最理想的大团圆模式结尾,所以,该剧上演后受到观众的百般宠爱。

  家庭伦理文化的构建。家庭伦理文化是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家庭成员之间和邻里之间关系的协调,关系到家庭成员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同时,家庭伦理文化亦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各组要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家庭伦理文化建构要素家风、家规、家教和家貌的影响。《紫荆树下》素材来源于《三贤哭荆》,田家三兄弟父母早逝,大哥田忠仁将两个弟弟养大成人,娶妻生子,一家大小其乐融融地生活在紫荆树下,并遵循“紫荆不死,不能分家”的祖训,维持着“家和万事兴”的秩序。该剧作者对大哥是偏爱的,他善良,而且骨子里渗透着儒家文化。作者在剧中写道,老三忠信的孩子龙儿过满月时出门撞干大一事,在商州民间传统文化里,孩子撞干大的时候撞上什么就是什么,哪怕是猫娃狗娃,田家出门就正好撞上从河南逃荒过来的乞丐狗剩,虽然秋梅极不情愿地同意拜了干大,但在骨子里是嫌贫爱富并看不上的。看不上不要紧,只要田家的家长忠仁同意就行,这就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浸淫,何况还是男权统治下的小家庭。尽管是这样的家庭,田家依然是和谐的,生活过得井然有序。老大夫妇夫唱妇随,忠仁开染坊维持家用,狗剩受伤时上山采药为其疗治。夏莲结婚多年没有生子,他采药为她调理,还叫春花帮其隐情。老二忠义当货郎辛苦帮扶家用。老三忠信虽然是个“书呆子”,但就是这个“书呆子”才造就了秋梅这个个性鲜明的泼妇形象,即就是这样一个恶婆子的形象,还是叫人既恨还爱,因为她虽然受到西门柳氏的教唆另立门户,但又害怕祖训,所以才在夜幕降临万籁俱寂的时候,蹑手蹑脚提桶开水灌浇紫荆树,把树活活整死,喜剧般地分了家,而且分家的时候还是重男轻女,男孩子分家产一份,女儿不分。作者在剧中虽然轻描淡写,但还是透过字里行间暗含批判意味。分家后不久,秋梅摇骰子输了十亩良田并押了房契,最后还寻死觅活差点丢了性命,正在她欲抱龙儿投江自尽之时,金春来救了她。其实这里也隐含了作者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思想。金春来的姑母盲婆曾落水丹江被田家老二忠义救起,所以在秋梅投江自尽时巧缘相救,给了秋梅三百两白银抵回房契,同时也揭露了西门柳氏的恶行并予以惩罚。恰在这时,三兄弟哭活了紫荆树,花开正艳,金春来特赐“紫荆三贤”匾额,从此千古留名。到此,观众擦干泪水,破涕为笑。

  多种文化元素的集中展示。《紫荆树下》不仅向世人昭示了传宗接代的重要,并且也显现了中国民众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分家一事尽显其咎,同时也暗含了中国百姓的家风、家规、家教和家貌。虽然田家也起了几次冲突,但其家风还是无可挑剔的。家规也非常严格,比如吃饭一幕,秋梅学戏没有按时回来,全家都等,一个也不能动碗筷,尽管凤娃很饿,夏莲可怜娃娃给她夹了几个红薯丸子先吃,结果忠仁知道了,不仅打了耳光,还让孩子面壁思过,并背诵《三字经》和《弟子规》,这是不是也暗喻着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在第三场戏中,通过凤娃因饥饿向桌上看菜,写了商州人吃饭的讲究:“八个盘子四大碗,荤素热凉都齐全。软软圆圆红薯丸,方方脆脆豆腐干。洋芋炒饼商芝肉,萝卜烩菜样样鲜。”同时,剧中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商州民俗文化,如商州的皮影戏、东龙山狗娃咪、商州蓝印花布等。

  《紫荆树下》的意象美

  古往今来,紫荆树一直是亲情永济、家庭和睦的象征,也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剧中第一场写到,“一颗古老的紫荆树盘根扎地,根部承载着几十根枝干,枝干紧紧扭结成粗壮苍劲的树身”,这不仅是力量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向上的精神的象征。作者在剧中采用了前后呼应的艺术手法,使戏剧在紫荆树花开正浓时结尾,让人回味无穷。剧中还穿插了商州皮影戏,我觉得作者在这里有一种悲悯的情怀渗透其中。在2014年的时候,郝忠锋出了一本内刊号书籍《探索的脚印》,其中有一篇文章《商州道情皮影戏的起源与保护》中写道:“商州人对道情皮影情有独钟。道情渊源于古代道观音乐,当它与皮影结合之后,便由说唱性向戏曲性转变,形成了以皮影为形式、以道情为演唱曲调、借鉴戏曲叙述与演唱手法的艺术形式,即道情皮影。商州道情皮影承载着一方的社会精神,风土人情,以悠扬激昂的道情唱腔,精雕细刻的皮影造型,传统灵活的演出道具而成为人民群众理想的倾诉感情、劝善惩恶、娱神娱人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他在文中哀叹皮影造型主要相互采集模仿,自行设计较少,传承人都是些老艺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商州已不足十几人。我想作者和贾平凹的《秦腔》的挽歌情绪是一致的,象征着传统文化的衰败和爱莫能助的心情。东龙山狗娃咪和商州蓝印花布也很具有诗意内蕴,象征着商州特有的地域文化。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