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规上企业持续复工,制造产线稳定运行,重点项目持续建设,农业生产有序恢复,科技智能新应用相继亮相……为确保全年各项目标顺利实现,化危为机,陕西省内各地在紧抓疫情防控的同时,逐步复工复产。为展现全省上下围绕追赶超越所做的工作,国际在线陕西频道策划《复工复产·陕西在行动》系列报道,展现陕西发展的活力和韧劲。
国际在线陕西报道(陈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能源金融贸易区(简称“陕西自贸试验区能源金贸区”)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充分联通调动内外资源,探索构建了集产业培育、金融创新、法律保障、数字化防疫工具等为一体的系统化集成创新措施,为助力自贸试验区疫情防控及经济发展积累了新经验。
产业招商“云签约”落户16个项目
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防控工作,陕西自贸试验区能源金贸区融合互联网新技术和网络新媒体,对目标企业筛选、项目对接洽谈、投资考察等环节,以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让产业服务实现“不见面”即可完成办理等功能。同时陕西自贸试验区能源金贸区依托自有网络平台,发挥网上审批优势,运用视频洽谈、虚拟考察、在线“问诊”等多种方式进行精准推送和对接,储备20余个优质项目。
“云签约”现场 供图 陕西自贸试验区能源金贸区
为减少疫情防控期间的集中聚集活动,陕西自贸试验区能源金贸区创新“屏对屏”异地互动集中签约新模式,系统化集成网络、电信等信息化手段应用,采取远程致辞、客商同步、视频互动、在线采访的方式,实现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从“面对面”到“屏对屏”。其中在2月18日能源金贸区就通过产业招商“云签约”,“隔空”落户了挪威船级社(DNV GL)西咸办事处、普华永道商务咨询西咸办公室、中建交通西北总部、自贸区建设等产业项目16个。
金融支持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为给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陕西自贸试验区能源金贸区沟通对接长安银行西咸分行,通过发挥长安银行的小微金融移动服务平台优势,融合授信“绿色通道”、线上线下“双线运行”“容缺受理、事后补齐”等应急措施,在风险全过程管控,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将信贷时间从2周压缩为3天内,迅速完成了对陕西新丝路医药有限公司2000万元人民币疫情防控专项贷款的高效投放,精准有效化解了疫情防控企业“融资难”问题。
为确保供应链里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陕西自贸试验区能源金贸区功能区联合长安银行西咸分行开创了供应链背景下小微批量商票融资服务,快速办理商票质押融资业务,有效解决供应链小微企业商业承兑变现成本高、环节复杂、时间冗长及流通支付不便的问题,批量化、高效化满足了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该服务模式在春节前已实现落地264万元人民币的首笔流动资金贷款,为企业节约了60%的商票融资成本。目前,在接洽企业10余家,在谈融资业务5000余万元人民币,积极效应正在不断拓展。
专业法律服务规范疫情防控
为确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各项工作能够依法实施,陕西自贸试验区能源金贸区联合北京德恒(西咸新区)律所,第一时间通过云端发布“致客户书”,向个人和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帮助,结合疫情期间依法行政、依法治企、政策优惠、防疫物资清关等实事热点问题,联合陕西省律协、陕西省女法律工作者协会等主导编制专业著作,推广推送法律宣讲和政策解读;通过开展公益直播讲座,累计受众逾2万人,从复工复产、合同保护、依法维权等不同角度在区域内进行普法宣传。
据了解,截至目前,北京德恒(西咸新区)律所已自主或联合能源金贸区发布电子书三本,专业文章44篇,包括《新冠疫情期间企业利好政策解读》、《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法律问题及专业意见指引》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法律法规汇编及法律事务指南》等,有效发挥了法律法治助推疫情防控的规范引导作用。
创新设计疫情防控工具
能源金融贸易区疫情防控采集平台 供图 陕西自贸试验区能源金贸区
科技时代,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聚焦科学防控、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是陕西自贸试验区能源金贸区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据了解,陕西自贸试验区能源金贸区指导云端自贸产业园快速开发“能源金融贸易区疫情防控采集平台”,通过微信实现企业复工人员数据统一采集、规范管理,避免多头填表和数据报送;在收集到的技术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手段,为企业提供实时动态疫情监控,便于决策部署。截至目前,区内已有35家小微企业,约400人通过“能源金融贸易区疫情防控采集平台”平台上报了相关信息。
接下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能源金贸区将继续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着力于深化金融创新、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继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有序推动复工复产,进一步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