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娟和她制作的“兵马俑”工艺品 记者张佳 通讯员王三合 摄
本报讯 (记者张佳 通讯员王三合) “这些是准备发往法兰克福的,已经清点好了。”3月6日,在临潼区秦陵街办秦俑村,形制各异的“兵马俑”映入眼帘,46岁的杨晓娟正戴着口罩和手套为订单进行备货,包装、打包、装箱……每一项工序都有条不紊。
秦俑村是骊山脚下一块充满神秘色彩的乡村,毗邻震撼世人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
杨晓娟爱画画,虽然生长在农村,但有自己的艺术梦想。杨晓娟1999年在家里办起了小工厂,开始制作“兵马俑”工艺品。
“当初,只是想着卖一件是一件,能维持住生活就行。”杨晓娟说,刚开始举步维艰,每天起早贪黑,不管多累、多辛苦,都高标准给客人送货。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文化程度不高的杨晓娟经常外出学习,买来书籍仔细琢磨,制作工艺不断提高,“回头客”越来越多。
“原来就想有口饭吃,现在我觉得这是文化,我要把家乡的传统文化讲给世界听。”为了提高“兵马俑”的知名度,杨晓娟不断创新,做起了肖像兵等特色“兵马俑”,几乎每天都有发往国外的订单,一经推出,供不应求。为了沟通方便,杨晓娟买磁带、听广播练习英语。如今,她不仅能用英语和客人流利对话,而且能用德语、日语和韩语等与客人进行简单沟通,自己的“兵马俑”工艺品已经落户40多个国家,她成了远近有名的女强人。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不仅要参观,更想动手体验一把,感受制作过程的魅力。杨晓娟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做起了“兵马俑”手工DIY。现在,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就有4000多人。善于琢磨的杨晓娟发现外国游客在参观“兵马俑”制作工艺时,对自己家的几孔废弃窑洞很感兴趣。她灵机一动,经过一年多的装修,一个集住宿、旅游、民居体验,柿子树、石榴园采摘、品尝于一体的窑洞庭院民宿发展了起来。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致富后的杨晓娟带领20多户乡亲一起发展“兵马俑”手工制作,发展秦风民宿经济,搭上临潼区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高速列车”。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