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各地各领域定目标、出举措、抓落实,确保全年任务圆满收官。为记录和展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奋斗故事,国际在线陕西频道策划《读懂小康》系列报道,全画幅展现陕西建设全面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国际在线陕西报道(陈岚):3月17日,西安市第一季度集中开工162个重点项目,吹响2020年全市稳增长、促发展的号角。在此次开工的项目中,西安高新区的16个项目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紧抓科技创新核心,筑牢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有力支持。
科技创“芯”源动力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建设全面小康的经济指标中,对于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诠释。作为承载了西部地区科技发展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区域,西安高新区经过多年的技术与产业积累,在以科技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方面,紧扣“硬科技”关键词,引项目落地、建高科技园区、加速产学研合作转化……围绕科技“芯”作文章,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在西安高新区内高科技企业里工作的人员 供图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
2019年,由清华大学与西安高新区共建的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建成运营,这个赋能AI产业的综合载体从2019年5月31日正式投运,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取得多项研究成果的突破。其中,该研究院结合自身优势及西安市芯片产业发展基础,设立了前沿构架与智能芯片研究中心,进行了流程创新和“软件+硬件”集合创新,结合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在算法、芯片方向的长期积累,从计算机、软硬件、体系结构、芯片开发流程角度进行综合芯片设计与研发,快速实现自主可控的特色芯片,从上至下贯穿整个芯片垂直行业在西安落地芯片研发和产业落地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科学院西安科学院暨西安科学城的建设、国家授时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工艺中心等创新平台的落地;比亚迪智能终端、半导体材料海创园、施耐德电气全球设计中心、奕斯伟硅片、陕西空天的动力研究院、天和防务5G通信产业园等上百个项目的引进建设,让科技创新资源加速在西安汇聚。
据统计,2019年西安高新区精准发力打造硬科技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迈上2000亿元人民币台阶,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2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6%,产业机构不断优化升级,让科技成为产业发展、经济质效提升的核心源动力。
危中寻“机”育动能
2020年的西安高新区,在以往的成绩上再提升,有动力亦有压力,尤其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压力陡增。保证全年目标达成、增强企业投资发展信心,成为了西安高新区在2020年从危机中寻机遇的重要任务。
比亚迪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的工人们正在完成汽车配件装配 摄影 李欧
为给新兴业态聚集创造更好环境,西安高新区发布《2020年“双招双引”10条措施》(以下简称《10条措施》),全力确保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断线。
《10条措施》中,西安高新区瞄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汽车制造产业集群,新设100亿元人民币产业引导基金,并出资设立总规模不低于50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发展基金投入企业,凡符合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百分之百保障用地需求,尤其是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两大产业将更加注重实体经济项目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同时,为避免出现“大水漫灌” 的招商局面,让招商引资陷入拼优惠政策的误区,此次西安高新区的《10条措施》瞄准产业链精准招商中的重要一环,即加大龙头企业产业链招引力度,通过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降低企业运输成本的同时,提高龙头企业的本地配套率,打造完善的产业链闭环。
精准的资源配置和鲜明的政策导向,为西安高新区在2020年抓住机遇招商引资,助力经济突围按下了“加速键”。
2020年2月23日上午,包括丝路(西安)前海园项目、“三改一通一落地”电力架空线落地工程等总投资130.1亿元人民币的6个项目在西安高新区集中开工。同一天,总投资额约60亿元人民币的中德工业4.0丝路创新中心、北大科技园西安产业园项目、海光产业生态创新中心西安基地项目等涵盖了国家实验室、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多个尖端领域共计13个数字经济项目入驻西安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园区,推动西安高新区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对于2020年的经济发展规划,西安高新区将在打造创新品牌、提升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方面实现追赶超越,加大大科学平台建设;打通科研对接产业“最后一公里”;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共享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构建数字化产业生态系统,真正打造出一个外向型、数字化、国际化的城市创新承载区。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西安高新区以科创引领经济发展的“先手棋”已落子,打造“西安硬科技之都”的目标可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