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水苹果为代表的农业特色产业,为渭南脱贫攻坚夯实了根基。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渭南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3+X”特色产业培育为抓手,统筹推进产业、要素、资金、政策向贫困地区聚集,推进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渭南市通过产业扶贫已累计带动贫困户9.3万户31.87万人,基本实现了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意愿的贫困户产业全覆盖,5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夯实精准脱贫根基
“我种植大棚菜,第一年就挣了4万多元脱了贫。”3月11日,华州区瓜坡镇君朝村村民熊新科一大早就“泡”在了大棚里。
年过花甲的熊新科,过去一直在秦岭电厂打工,收入不高。2017年,女儿突患疾病,儿子考上大学,激增的开支像一座大山压在了他的身上。
瓜坡现代农业园负责人得知熊新科的情况后,先是为他联系信用社贷款3万元,然后又免费为他提供了一座蔬菜大棚,种子、菜苗以及配套生产所需的水、电等费用都由园区负担。“通过在园区种植大棚菜,我不仅解决了女儿的医疗费和儿子的学费,还给家里装上了空调。”熊新科高兴地说。
渭南市蓬勃发展、不断壮大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正在让越来越多的“熊新科”告别贫困。
近年来,渭南市把苹果产业、设施农业、奶山羊三大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编制了《渭南市乡村振兴农业产业规划》和果业强市、现代农业园区、省级现代畜牧业示范区3个专项发展规划,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做优做强。在临渭葡萄、大荔冬枣、白水苹果、蒲城酥梨、合阳红提葡萄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基础上,新增了澄城樱桃、富平柿子、潼关软籽石榴、华州华阴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实现特色优势产业县域全覆盖。
2019年,渭南市又出台了《加快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产业、资金、政策向贫困地区聚集,持续健全产业就业带贫益贫机制。
据统计,渭南市现有水果种植面积390万亩,总产量460万吨,产值达160亿元。另外,渭南市设施蔬菜总面积达124万亩,占到全省总面积的41%。全市特色农业共带动贫困户6.82万户。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渭南市充分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优势,做大做强“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3月9日上午10时许,一辆悬挂着山西牌照的大货车,从白水县美华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缓缓驶出。这辆满载着18吨苹果的大货车,最终目的地是海南三亚。“过完年到现在,我们已经销售了4000多吨苹果。”公司负责人李小勇高兴地说。
据他介绍,美华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4年,目前拥有一个占地200亩的有机果品生产基地,另外还托管果园1.2万多亩,涉及群众2213户,其中贫困户817户。
“我们的果园托管模式主要有两种。”李小勇告诉记者,一种是“半托管”,主要针对缺少技术、资金但仍有种植积极性的农民,公司把生产决策权交给农民,在耕、种、收等田间作业和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供应方面开展订单式服务,并提供50%农药、20%化肥补助。另一种是“全托管”,主要针对无劳动能力、无资金收入的政策兜底保障型贫困户,通过与贫困户签订托管协议,在生产决策、技术管理、生产投入等各环节开展服务,并在配套农药、化肥补贴的同时,以高出市场价每公斤0.2—0.4元的价格优先收购苹果。
渭南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渭南市参与产业脱贫的市场主体总数为1582个,与市场主体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的贫困户达5.5万户。
创新扶贫工作模式
确保同步迈入小康
“支部引领、产业支撑、群众受益、集体盈余。”在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村口的一块石碑上,16个金黄的大字在鲜艳的党旗下显得格外醒目。
很难相信,这个几年前还“远近闻名”的后进村,靠着发展奶山羊产业,2019年村集体收入居然超过了百万元。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蒲城县创新推行的“村党组织+”模式。
“目前,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是最好的办法。”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蒲城县委书记陈振江认为,不仅农民要富,村集体经济也要强,这样村两委班子才有号召力。
经过系统谋划,蒲城县在全省率先推出了“村党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并出台配套政策,将涉农资金由“拨款”改为“投资”,作为一项经营性资产投资到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用于发展、壮大产业。
之后,蒲城县又按照“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的思路,根据村与村之间地域关系、历史渊源、产业发展等实际,采取“1+X”等模式建立“联合党委”,在16个镇(街道)推行“联合党委+产业”模式,助推所涉及村抱团发展壮大产业。
截至目前,蒲城县集体经济“空壳村”已全部“清零”,10%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0万元,70%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村党组织+”产业扶贫模式已在渭南全市推广。(记者 文/图 姚志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