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陕西的有3个,107个县(区)中96个有扶贫任务、56个是贫困县(区),其中深度贫困县(区)11个。
脱贫攻坚战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汇聚各方力量,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56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646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由2015年年底的79.18万户229.88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10.74万户18.3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02%降低到0.75%,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由2015年的7692元提高到2019年的11412元,增长48.36%,高出同期全省农民收入增速6.51个百分点。
■尽锐出战夯责任。脱贫攻坚战以来,陕西累计向贫困地区选派2万余名第一书记,选派驻村干部86566人驻村帮扶,平均每年都有3万余名干部战斗在脱贫攻坚最前沿,有50余人为扶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加大投入促脱贫。2015年至2019年,中央和省级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27.38亿元,整合涉农资金611.81亿元,投放小额信贷209.05亿元,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交易土地5.72万亩、收益148.04亿元。
■聚焦深贫和老区。2017年至2019年,累计向11个深度贫困县(区)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8.78亿元。2015年至2019年,累计向63个革命老区县安排中央和省级专项扶贫资金216.94亿元,各市、县均按照不低于20%的增幅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补齐短板强基础。全省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99.86%通客车,6462个贫困村均通动力电和生活用电,电力入户率达到100%。长期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已基本补齐。
■“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贫困人口不再为吃穿发愁;精准资助建档立卡学生48.1万人,改善6895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实现贫困人口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实现县域内定点医院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住房安全切实加强。2017年至2019年,累计改造危房13.08万户。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24.9万户84.4万人;2015年以来,全省建成安全饮水工程2118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基本解决。
■抓好治本提质量。陕西制定56个贫困县(区)优势特色产业菜单,使有劳动能力、发展意愿和发展条件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个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全省1.4万家新型经营主体把贫困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各类特色产业扶贫项目累计覆盖贫困人口435万人次。
■就业实现多元化。全省累计转移就业178.4万人,招聘生态护林员5.03万人,公益岗位就业9.1万人。建设扶贫车间(社区工厂)1098家,吸纳1.4万贫困劳动力就业。
■中央定点来扶贫。截至2019年年底,中央37个部委单位定点帮扶我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累计投入资金11.29亿元,引进资金11.42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742个。
■苏陕协作来助力。2016年至2019年,我省累计选派1411名干部到江苏省挂职,促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2.1万人。江苏省累计投入扶贫项目资金46亿元,支持项目建设3400个。
■“3+X”帮扶齐协力。9个国企“合力团”实施项目133个,带动贫困户2.9万户。校地结对“双百工程”建设并认定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实体项目92个。111家三级医院帮扶101家贫困县医院。引导7681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8386个村,累计投入43.8亿元,惠及建档立卡人口105.4万人次;8461家社会组织累计投入资金43.75亿元,帮扶建档立卡户55万余户。
■克服疫情助脱贫。我省出台应对疫情影响八条措施,狠抓贫困劳动力就业和带贫企业复工复产。全省贫困劳动力已外出务工191.4万人,扶贫公益岗位安置贫困人口就业20.94万人。全省2794家县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已全部复工,1538家扶贫车间开工复工1512家、开复工率达98.31%,已安排的33933个扶贫项目已开工33414个、开工率达98.47%。
■巩固成果防返贫。对潜在致贫返贫风险户进行摸底核查,纳入监测对象,及时开展帮扶。截至6月30日,今年新纳入脱贫监测户518户1115人,边缘户268户428人,其中因疫情影响新增脱贫监测户25户,边缘户20户。
■特殊群体有保障。陕西将剩余18.34万贫困人口中17.29万人纳入兜底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记者 程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